工业革命

马修·怀特(Matthew White)在本文中探讨永久地改变英国风貌和基础设施的工业革命。

十八世纪见证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这是一个蒸汽、运河和工厂的伟大时代,它永久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面貌。

早期工业

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工业普遍规模较小,相对而言并不复杂。比如,大多数纺织业生产都以小型手工作坊为中心或是在纺纱工、织工或染色工的家里进行:可谓是真正的“家庭手工业”,成千上万的个体生产者都参与其中。这种小规模的生产也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的一个特点,并且,不同的地区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比如:金属制品生产集中在中部地区,煤矿开采则集中在东北部。

农业领域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变革铺平道路。十八世纪,食品生产持续增长,这就保证了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农村的廉价劳动力过剩在许多地区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也加剧了贫困问题。因此,很多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填寻找工作。这为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体系做好了准备。

蒸汽和煤炭

因为动力来源有限,在十八世纪早期工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纺织厂、重型机械和煤矿排水都严重依赖一些古老的动力技术:水车,风车和马力通常是仅有的动力源。

然而,蒸汽技术的变革开始急剧地改变这种状况。早在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Thomas Newcomen)首次展示了他发明的由蒸汽驱动的活塞式发动机,这提高了从深矿中抽水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蒸汽发动机得以迅速改进,使用更加广泛。效率更高、马力更大的蒸汽发动机被运用到煤矿、纺织厂和其他几十种重工业中。到了1800年,大约有两千台蒸汽发动机最终在英国运转起来。

炼铁业的多项新发明,特别是经过什罗普郡(Shropshire)的达比家族(Darby family)完善之后的发明,使人们能够生产出更坚固耐用的金属。蒸汽发动机在煤炭开采中的使用也确保了炼铁业中的主要原材料的供应变得低廉可靠。煤炭成为工业之王。

工厂

传统上,将棉花纺制成用来织布的线这一个过程是在纺织工人的家中完成的。然而,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在1769年为他的“水力纺纱机”(water frame)申请了专利,这使得在一台机器上进行大规模纺纱成为可能。之后不久,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的“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进一步引发了棉纺流程的革命。

与此类似,织布流程也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得以改进。埃德蒙德·卡特赖特(Edmund Cartwright)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动力织布机(power loom)使得大规模生产低廉、轻便的布料成为可能,英国本土和整个大英帝国都渴望获得这种布料。蒸汽技术也将带来更多的变革。对于那些安装在全国各地的纺织业和其他工业中的令人目眩的大型工业机械,现在可以使用连续动力加以驱动了。

新的“制造厂”(manufactories)是所有这些新技术的产物。[1] 大型工业厂房一般会采用一个主动力源驱动整个机器网络。比如,理查德·阿克赖特在诺丁汉(Nottingham)和科罗姆福德(Cromford)的棉纺厂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就雇用了近六百人,其中包括很多儿童,他们灵活的双手使纺纱变成了轻巧的工作。其它工业也在工厂体制下得以繁荣发展。在伯明翰的苏豪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马修·博尔顿(Matthew Boulton)创建了规模巨大的金属铸造和锻造工厂,这些工厂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雇用了近千人制造扣环、箱子、纽扣和新型蒸汽发动机上的零碎部件。

虽然不是所有工厂的工作环境都恶劣,但很多工厂都十分阴暗、危险性高。有些工厂被比喻成监狱或是兵营,工人在里面受到工厂主的严酷管制。很多儿童被从济贫院或孤儿院送到那里,在酷热多尘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被迫在高速运转的机器的狭窄空间里爬进爬出。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并不罕见,并且事故频发。

运输业

1750年以后对煤炭需求的不断增长暴露了英国运输系统的严重问题。虽然很多煤矿距离河流和海岸比较近,但潮汐和天气状况难以预料,煤炭运输的速度因此减缓。对这种基本原材料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得很多矿主和工业投机者开始出资建设新的运河网,以将他们的煤矿与扩张中的人口和工业中心更有效地连接起来。

早期的运河规模虽小却带来丰厚的收益。比如,于1761年,布里奇沃特公爵(Duke of Bridgewater)在他位于沃斯利(Worsley)的煤矿场和迅速发展中的曼彻斯特城之间开通了一条运河。在运河开通的几周之内,曼彻斯特的煤炭价格就降低了一半。为了连接不断扩张的河流和水路网,其他多项运河修建计划迅速得到了议会法案的授权。到了1815年,超过两千英里的运河已在使用中,马匹拖动的驳船运送了成千上万吨的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

这一时期的早些时候,大部分道路的状况都很糟糕。许多缺乏维护,甚至一些主要路线在冬天会被水淹。坐公共马车出行又慢又不舒适。运货车辆会因路况糟糕而深陷泥沼,无法将食品运到市场,伦敦因此受害尤重。面对这些难题,地方当局执行《道路收费法》(Turnpike Acts)向通行车辆收取费用,所得资金用以修建新的道路。约翰·麦克亚当(John McAdam)和托马斯·特尔福德(Thomas Telford)等建筑先驱们研发出了道路建设新技术,带来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公路大繁荣”(road boom)。

18世纪公路建设者们的成就令人惊叹。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乘坐公共马车从伦敦到爱丁堡(Edinburgh)只需两天时间,而五十年前则需要两周之久。

文章翻译: 侯志勇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撰稿人: 马修·怀特(Matthew White)

教授马修·怀特是赫特福德郡大学历史系的研究员,专研十八至十九世纪伦敦的社会历史。马修的专业研究兴趣包括犯罪、惩罚和警局制度的历史,以及城市化的社会影响。他最近发表的作品主要关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公共司法形式的变迁,尤其关注群众被处决及其他司法的惩戒方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