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贝》
出版日期: 1839 文学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类型: 维多利亚文学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最早以月刊连载的形式发表,刊登于1838年3月至1839年9月。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坎坷人生始于多特男童寄宿学校(Dotheboys Hall),这片噩梦般的领地由残忍冷酷的校长瓦克福德·士括尔斯(Wackford Squeers)统治,他也是狄更斯笔下最伟大的怪诞创作之一。狄更斯有心借此揭露约克郡寄宿学校的邪恶和恐怖,家长们常常会把不愿养育的孩子扔到这些寄宿学校。那里恶劣的卫生状况、学生的非人待遇,是当时臭名昭著的新闻来源。
《尼古拉斯·尼克贝》讲什么?
这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讲述尼古拉斯的父亲尼克贝去世后,家庭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尼古拉斯、他的妈妈还有妹妹,不得不投靠性情残暴可鄙的叔叔拉尔夫·尼克贝(Ralph Nickleby)。
拉尔夫被尼古拉斯的叛逆惹怒,打发他去多特男童寄宿学校当助教。那是一所由邪恶校长瓦克福德·士括尔斯经营的约克郡学校。在这片残酷之地,男童遭受的虐待,尤其是单纯脆弱的司麦科(Smike)的境遇,使尼古拉斯大为惊骇。尼古拉斯和司麦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了士括尔斯好一顿鞭子,随即逃离学校,和一群流浪演员成为同伴。
此时,伦敦的叔叔拉尔夫正打算把侄女送入马尔伯里·霍克(Mulberry Hawk)爵士的魔掌。尼古拉斯听到消息,赶回伦敦解救妹妹,并给妹妹和妈妈安顿了住处。司麦科死于肺病,这时他的身世才真相大白——原来他是拉尔夫·尼克贝的儿子。叔叔不能忍受如此奇耻大辱,上吊自杀。公道得昭,尼克贝一家也最终迎来平静的生活。
这份手稿揭示了什么?
和其他作家的手迹一样,修改痕迹是《尼古拉斯·尼克贝》的作者真迹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创作的过程。
此页来自第十五章开篇,以多特男童寄宿学校野蛮校长的女儿范妮·士括尔斯(Fanny Squeers)写的信函为开始。她夸张地向尼古拉的叔叔讲述自己的父亲被“蛭儿”(nevew)痛打的始末。这封信中充满此类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所以,狄更斯对这部作品的某些“校正”其实是“校歪”了!
例如,范妮写道,尼古拉斯“尚未被保安逮获,估计就已盛上驿站马车”(not having been apprehended by the constables is supposed to have been took up by some stage-coach),狄更斯起先用了正确的语法“to have been taken up…”,为贴合范妮的角色特征才改成“took”。但把“警官”(officers)换成“保安”(constables)的原因则不得而知。[1]
鲍斯学堂和约克郡学校
《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手稿本中夹着两封很有故事的信函。
这两封信和小说很有渊源,它们来自位于约克郡的鲍斯学堂(Bowes Academy),写于1825-26年,收信人是乔治·布鲁克斯(George Brooks)的家长,其中一封来自布鲁克斯本人,另一封来自校长威廉·肖(William Shaw)。布鲁克斯在信中写道,他“很开心,很舒服”,不用看医生;然而仅仅三个月后,悲剧发生了,肖的信中传来布鲁克斯健康恶化、即将丧命的噩耗。有关布鲁克斯的疾病和死亡的真相依然成谜。
1823年,肖受到因殴打和疏失导致两名学生失明的指控。狄更斯在1838年走访该校,发觉情形几乎没有改善,便以威廉·肖为原型塑造了士括尔斯这一个遭人唾弃的形象。
1838年1月30日,狄更斯和他的插画家、化名“费兹”(Phiz)的哈布洛特·布朗(Hablot Browne)一同启程,经两天的马车之旅来到约克郡,调查廉价寄宿学校长年以来的丑闻。童年时,狄更斯就对这类学校有所耳闻,现在则思考着把它们化作新小说创作主题的可能性。在写给妻子凯瑟琳的信中,他对这趟行程作了生动的记述。
狄更斯在信中描述的很多细节后来成为《尼古拉斯·尼克贝》中的场景乃至角色的构思。他和布朗就像小说里的两名过客,在格兰瑟姆的乔治旅店度过第一晚,狄更斯称“我有生从未住过这等上好客栈”。约克郡的女教师给某个学生捎去一封其父亲寄来的信,信中父亲教育孩子不许拒吃水煮肉,这段见闻启发狄更斯创造了小说中那可悲又有趣的读信一幕——莫布斯的继母“听闻他不肯吃肥肉,旋即卧床不起”。此外,驷马大车里“最甜美”的侍女成为了在小说中“吹毛求疵”的女乘客,大声抱怨自己的马车尚未出现。
大雪,严寒,愈发荒芜、冷若冰霜的景色,格雷塔桥破败至极的客店,都奠定了小说初始几章的冷峻风格。对读者来说,主要差别在于狄更斯很快就坐到“炉火边……享用热气腾腾的晚餐和温香葡萄酒”,可尼古拉斯却只能继续面对多特男童寄宿学校里的阴惨和荒凉。
分章连载
1837年11月,就在处子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发表一年后,查尔斯·狄更斯和出版商查普曼与霍尔(Chapman and Hall)签下一纸协议,要创作一部 “有相似的角色,内容和广度都不亚于前作”的新小说。1838年3月至1839年9月,《尼古拉斯·尼克贝》按部就班地分二十月次发表,每章回售价1先令,最后一章卖2先令。
连载是早已有之的发表方式,对出版商来说,好处是可以把成本稀释到一段较长的时期,对读者来说,好处则是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配图精美、质量上乘的小说。作者也不乏得利,在创作期间享有固定收入。创作《尼古拉斯·尼克贝》期间,狄更斯每一期可得一百五十英镑的润笔。这种出版方式渐渐变得重要,在十九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尤为流行,被很多最一流、最畅销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采用,包括萨克雷(Thackeray)和特罗洛普(Trollope)。
连载可不断发布新篇,还可与读者建立密切的关系,让狄更斯乐在其中。他有九部小说是以这种形式问世的:《匹克威克外传》、《尼古拉斯·尼克贝》、《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荒凉山庄》(Bleak House)、《小杜丽》(Little Dorrit)、《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和《德鲁徳疑案》(Edwin Drood)。因为这种模式实在太成功了,《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和《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在出版几年后还重新连载了一次;《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博兹札记》(Barnaby Rudge)和《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则是一边每月连载,一边在周刊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