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Library
探索英国文学 Discovering Literature
专题
作品
文章
展览
作家
关于大英图书馆
WeChat
Weibo
Instagram
Facebook
Twitter
简
繁
EN
作家
关于大英图书馆
Search
Menu
文章
超过70篇精选文章让你的知识一涨再涨!
透过专家学者、表演家、记者及策展人所撰写的专题文章,带你深入解析英国文学与文化。
重置筛选项目
类型
Video
Text
文学作品
莎士比亚的《第一对开本》
简·奥斯丁的少年作品
威廉·布莱克的笔记本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老舟子咏》
威廉·华兹华斯的《作于威斯敏斯特桥上》
查尔斯·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贝》
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亨利·梅休的《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户》
奥斯卡·王尔德的《不可儿戏》
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
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
威尔弗雷德·欧文的《为国捐躯》
伊恩·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短篇小说》
安吉拉·卡特的《明智的孩子》
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拜伦勋爵的《唐·璜》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奥斯卡·王尔德的《理想丈夫》
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
珀西·比希·雪莱的《致云雀》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荒原》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虹》
查尔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奥斯卡·王尔德的《温夫人的扇子》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奥斯卡·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作家
安吉拉·卡特
阿瑟·柯南·道尔
布莱姆·斯托克
查尔斯·狄更斯
夏洛蒂·勃朗特
亨利·梅休
伊恩·弗莱明
简·奥斯丁
肯尼斯·格雷厄姆
刘易斯·卡罗尔
拜伦勋爵
奥斯卡·王尔德
罗伯特·史蒂文森
拉迪亚德·吉卜林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弗吉尼亚·伍尔夫
威尔弗雷德·欧文
威廉·布莱克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华兹华斯
玛丽·雪莱
查尔斯·兰姆
珀西·比希·雪莱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专题
大英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文学中的伦敦
犯罪和犯罪小说
童年与儿童文学
英国文学的译介
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的珍宝
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
网络与全球化时代的王尔德
贡献者
安德鲁·迪克森(Andrew Dickson)
卡罗尔·阿瑟顿(Carol Atherton)
大卫·布雷肖(David Bradshaw)
艾琳娜·修沃特(Elaine Showalter)
伊瑞克·雷斯穆森(Eric Rasmussen) 伊恩·德庸(Ian DeJong)
格雷格·巴兹韦尔(Greg Buzwell )
约翰·鲍温(John Bowen)
约翰·穆兰(John Mullan)
约翰·斯托克斯(John Stokes)
约翰·萨瑟兰(John Sutherland)
朱迪思·弗兰德斯(Judith Flanders)
朱利安·沃克(Julian Walker)
凯瑟琳·穆林(Katherine Mullin)
凯西·休斯(Kathryn Hughes)
凯西·萨瑟兰(Kathryn Sutherland)
金伯利·雷诺兹(Kimberley Reynolds)
丽莎·皮卡德(Liza Picard)
马丁·迪布瓦(Martin Dubois)
马修·怀特(Matthew White)
M·O·格伦比(M O Grenby)
菲利普·霍恩(Philip Horne)
露丝·理查逊(Ruth Richardson)
萨莉·沙特尔沃思(Sally Shuttleworth)
桑塔努·达斯(Santanu Das)
谢默斯·佩里(Seamus Perry)
斯蒂芬妮·佛沃德(Stephanie Forward)
“温和笔者”(The Gentle Author)
奥利弗·佐登(Oliver Soden)
徐德荣
尹玮
滕梅
陈靝沅(Tan, Tian Yuan)
南希·佩莱格里尼(Nancy Pellegrini)
祁寿华(Shouhua Qi)
严韵
李欧梵 (Leo Ou-fan Lee)
余光中
朱自强
彭妮·盖伊(Penny Gay)
朱利安·哈里森(Julian Harrison)
克拉拉·德拉蒙德(Clara Drummond)
帕翠西娅·劳伦斯(Patricia Lawrence)
木心
赵毅衡
梁文道
林德尔·戈登(Lyndall Gordon)
陈丹青
陈娟
马克·沃莫尔德(Mark Wormald)
亚历珊德拉·奥特(Alexandra Ault)
安伯·布查特(Amber Butchart)
杰姬·布拉顿(Jacky Bratton)
Dimension Plus
西蒙·卡洛
加文·马丁(Gavin Matin)
郭婷
凯特·西蒙森(Kate Symondson)
哈里特·罗登 (Harriet Roden)
大英图书馆学习团队
阿玛尔·卡利亚 (Ammar Kalia)
格雷格·巴兹韦尔(Greg Buzwell)
埃莉诺·狄更斯(Eleanor Dickens)
迈克·阿什利(Mike Ashley)
安妮·维查德(Anne Witchard)
多乐茜·特伦奇-邦内特(Dorothy Trench-Bonett)
谢函霖(Han-Lin Hsieh)
重置筛选项目
每页显示
24
/
48
/
72
/
96
/
120
/
项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停止过滤结果
“别求新声于异邦”——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本文简要梳理自清末以来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百年翻译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以期认识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文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影响。
“动手撩文学”特邀艺术家作品赏析
“动手撩文学”是大英图书馆在中文官方网站“探索英国文学”及官方微博平台自2018年5月30日至2018年6月10日所举办的线上创意活动,旨在鼓励参与者探索网站内容,激发创意表达,从而深入了解英国文学和文化。参与者以大英图书馆中文网站的内容(任意一部文学作品、一篇解析文章、一张藏品图片或手稿)为“灵感来源”,通过创作作品来寻找、诠释阅读的新方式。
“动手撩文学”获奖创作与精选原创作品集
评选组委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筛选后,从参与“动手撩文学”创意活动的众多优秀作品中选出了四位最具潜力的创作者赠予活动的创作奖,另外两位吸引最多微博点赞数的参与者作品则获得活动人气奖。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和您分享十四件非常优秀且极富创意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鲜活地诠释了英国文学与文化,表达了创作者对艺术和文学的独到见解,同时又为读者打开了阅读文学的全新视角。
“和王尔德拼才华”获奖作品大赏
为呼应在港期间活动,大英图书馆的微信和微博平台还同时举行了“和王尔德拼才华,神秘福袋等你拿”线上活动。活动吸引了数千位参与者及大量创意无限的翻译佳作。经过九天艰难的评选,本次活动的获奖译者名单终于出炉了!
“唱歌跳舞是多开心的事!”——安吉拉·卡特与《明智的孩子》
卡特的最后一部小说,这则故事讲述欠思姐妹朵拉和诺拉、罕择表演世家,以及讲述一种活在众目睽睽下的生活。
“有意味的‘没有意思’”——爱丽丝的中国之旅
本特邀中文文章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为英国黄金时代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特质,以及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探讨其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自然”与“城市”:张爱玲与劳伦斯的创作姻缘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就被译介到中国,其作品的惊世骇俗,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劳伦斯是张爱玲喜读的作家之一,两者的创作无疑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主要探讨张爱玲与劳伦斯创作中对心理分析技巧及多种意象的运用,并分析张爱玲在对劳伦斯作品的接受中是如何以敏慧的艺术感受,在创作中进行融合与转化。
“颓废”之女:维多利亚世纪末的“新女性”
追求自由、特立独行、受过教育、对婚姻和育儿不感兴趣,这种“新女性”的形象大胆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型女性角色。格雷格·巴兹韦尔将细数“新女性”在新闻报道及托马斯·哈代、乔治·吉辛和莎拉·格兰德等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被描绘成滑稽的、危险的或鼓舞人心的形象。
《不可儿戏》导读
《不可儿戏》借鉴荒唐剧和通俗剧元素刻画某种社交圈的生活。在本文中,约翰·斯托克斯教授探讨奥斯卡·王尔德如何把多种戏剧元素融合成一出讽刺杰作,以及剧中隐含的超越时代的进步情怀。
《为国捐躯》深度赏析
《为国捐躯》是威尔弗雷德·欧文最沉郁的诗作之一。在这篇深度赏析中,桑塔努·达斯展现了欧文战争诗的一大魅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场的极端性。
《化身博士》中的双重人格
大英图书馆策展人格雷格·巴兹韦尔,以《化身博士》中的双重性为线索,探究这部小说与当时的进化论、堕落、意识、同性恋和犯罪心理学理论的互动。
《匹克威克外传》与查尔斯·狄更斯的出道
《匹克威克外传》是十九世纪最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同时它也是一部成就了狄更斯的滑稽杰作。然而,在刚面市的最初二十个月里,这部作品似乎不像是后来会受一代又一代读者追捧的大部头小说。
《圣诞颂歌》的起源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贫穷、劳动者与圣诞精神的认知。约翰·萨瑟兰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大宪章》之上下八百年
几百年来,《大宪章》一直影响着君王和政治家,律师和立法者,囚徒、宪章运动者和女性参政论者。可为什么这样一卷古旧的羊皮纸文书会成为权利和自由的有力象征呢?在这部动画短片里,巨蟒剧团的特里·琼斯 担任旁白,为我们讲述《大宪章》八百年来的深远影响。
《尼古拉斯·尼克贝》与约克郡寄宿学校
十八世纪以来,家长们不断把孩子们送去那些名声很坏并野蛮的约克郡寄宿学校。约翰·桑德兰教授在此文中探究的便是狄更斯在他的“社会问题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中是如何描写这些学校的。
《柳林风声》及其中国之旅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柳林风声》及其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并回顾了这部散文体儿童作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再一次证明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拟人法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满是动物:咧嘴笑的猫、话痨的兔子、巨大的毛毛虫等等。马丁·迪布瓦博士探讨这部小说所使用的拟人法和荒诞的概念,发掘其背后的文学传统以及给后世的文学启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阶级、世俗常规和对清醒的追求
斯蒂芬妮·佛沃德(Stephanie Forward)描述了福斯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于如何设计情节及采用何种写作风格才能更好地展现有关打破常规、追求真爱式遭遇的困难。
《简·爱》与十九世纪女性
萨莉·沙特尔沃思教授探讨了夏洛蒂·勃朗特如何通过塑造一位既有工作且要求受到尊重,自制有度同时又激情叛逆的女主人公,从而挑战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得体女性行为观。
《简·爱》中的童话和现实
本文是卡罗尔·阿瑟顿博士对《简·爱》中的幻想与现实的分析。在这部小说里,夏洛蒂·勃朗特借用童话和神话,还有她与弟妹们童年时的幻想世界,把现实和幻想糅合为一。
《简·爱》和叛逆的孩子
通过儿童文学、教育著述和夏洛蒂·勃朗特自己的童年经历,萨利·沙特尔沃思教授剖析简·爱童年的激情和叛逆。
《简·爱》里的童年
约翰·鲍温教授和安·丁斯代尔讨论勃朗特姐弟创造的贡代尔和安格里亚幻想世界,以及这些幻想对三姐妹后来的小说创作所产生的持久影响。拍摄于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博物馆。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暴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这篇由安德鲁·克森撰写的文章里,你可以了解该剧如何反映伦敦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暴力和混乱,以及后世的导演们如何利用这部剧来探索自身时代的冲突。
《老舟子咏》导读
谢默斯·佩里博士介绍《老舟子咏》的创作缘起,以及柯勒律治如何通过这首诗探讨罪恶、受难和救赎。
《荒原》中的文学经典
T·S·艾略特的《荒原》中,多处提及其他文学作品,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莎士比亚、但丁、詹姆斯·乔伊斯和威廉·布莱克的作品。本文中,谢默斯·佩里将带您探寻这些作品。
《荒原》之声:音、律、乐
《荒原》中充斥着声音和音乐,上迄古印度教和佛教经文,下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凯瑟琳·穆林将带您聆听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诗歌中的声音。
《达洛维夫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达洛维夫人》的故事发生在1923年6月的一天,它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其结束后五年,如何持续影响着那些幸存者。大卫·布拉德肖探索了小说中对死者的纪念以及对心灵创伤和追悼之情的再现。
《雾都孤儿》:描绘犯罪与贫穷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生动地描绘了伦敦的地下犯罪世界。他利用这一主题,在激起读者兴趣的同时探讨贫困的社会后果。约翰·鲍温教授以原始手稿为参照,就这些主题展开探讨。
《雾都孤儿》与济贫院
在维多利亚济贫院里经历的种种艰苦,让奥立弗·退斯特说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话:“求您了先生,我还想多要点儿”。露丝·理查逊在本文中考察查尔斯·狄更斯自己的贫困经历以及他创作时所处的社会与政治语境。
《雾都孤儿》中的罪恶概念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呈现了既凶险又刺激、充满罪恶的地下社会。菲利浦·霍恩教授在此分析了狄更斯对罪恶的描写如何受到公开处决、同时代罪犯所用的俚语以及其它惊险文学作品的影响。
E·M·福斯特的同性恋小说
凯特·西蒙森(Kate Symondson)就福斯特的性倾向如何塑造其写作之课题展开探讨,并讲述了关于福斯特没有任何作品发表的那段漫长时期的故事。
一便士惊悚小说
“一便士惊悚小说”是十九世纪的一种热门出版物类型。本文中,朱迪思·弗兰德斯探讨这些廉价浮夸、大量配图的故事书为何能在维多利亚时期如此盛行。
一场记录声音的竞赛
140多年前,全球各地的发明家们都摩拳擦掌,试图制造出一台能够捕捉声波的机器。哈里特•罗登(Harriet Roden)深入研究了这场录音竞赛中的关键人物。
一笑百年扇底风──《温夫人的扇子》百年纪念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为读者生动介绍奥斯卡·王尔德的成名剧作《温夫人的扇子》,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设定以及关键的情节发展,深入探讨了这位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如何以“反讽”与“幽默”从而对他身处的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提出尖锐挑战。
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与读者分享了其在翻译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不可儿戏》中的所想所感,通过从原文及译文中多处取例分析,生动有趣地诠释了他是如何将王尔德作品中那字里行间的“毒舌”与“嘲讽”渗透到中文译本里。
乌镇的孩子:记木心的英国之行
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先生特别撰文《乌镇的孩子:记木心的英国之行》,回忆二十多年前他陪同木心在英国度过的短暂时光。
什么是《大宪章》?
这个由巨蟒剧团(Monty Python)的特里·琼斯(Terry Jones) 担任旁白的动画短片将带你回到中世纪英国,探秘约翰王的专政和贵族们的挫败,领略《大宪章》原始条款内容的非凡意义。
从声波记振仪到Mp3:录音格式的历史变迁
怎样才能捕捉声音呢?它是一种看不见的、非物质的东西。150多年前,人们还根本无法想象在手机上播放音乐是什么概念,但那时已经有一些天赋异禀的思想者们开始着手研究这种技术了。他们发现了“音频格式”,一种可以容纳声音的神奇的东西。就像漂流瓶里的信一样,只要有合适的设备,这些格式就能捕捉、传输和回放原本转瞬即逝的声音。
从泰晤士河奔流到黄河: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从十九世纪中的第一个中译本到二十一世纪的最新译作,本文概述英国文学在中国接纳的过程,以及对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界的有力影响。
从锡纸到探戈:录音和流行音乐的制作
弗洛拉·威尔森(Flora Willson)博士探讨了早期音乐录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儿童文学中的幻想和童话
格伦比教授讲述十八、十九世纪儿童文学的幻想和道德元素的关系。
全球音乐产业的品味、地点与殖民主义
你在广播节目中最常听到的是什么类型的音乐?Spotify上播放最多的音乐流派是什么?阿玛尔·卡利亚(Ammar Kalia)探索殖民主义与全球音乐产业之间的联系。
兰姆的心灵鸡汤
查尔斯·兰姆尽管一生坎坷,笔下文章却犹如心灵鸡汤,梁文道于本文娓娓道来兰姆自少年时代到进疯人院等的经历,如何造就其华丽而质朴的风格。
共叙英华:探寻英国华人社群与文化
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藏策展人谢函霖(Han-Lin Hsieh)浅谈《共叙英华》特展。
勃朗特姐妹在中国的译介和接纳
本文讲述勃朗特姐妹在中国的故事。从1925年出版《简·爱》中译本开始,她们的文学瑰宝在中华大地经历兴衰起伏,如今则被中国读者阅读、研究和喜爱,视同己出。
十九世纪的剧院
在十九世纪初的伦敦,其实只有两家剧院。今天,荣誉退休教授杰姬·布拉顿将带领我们追溯历史,了解剧院在十九世纪的发展,探索在这一时期涌现的新场所、表演的新形式和戏剧作家。
十九世纪的少儿犯罪
诸如《雾都孤儿》这样的小说让我们熟悉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年惯偷,但真实存在于十九世纪的少儿犯罪究竟有多严重?马修·怀特博士利用维多利亚时代的记述和短暂流行的读物,揭示了关于《雾都孤儿》的一些基本事实。
十九世纪的性别定位
凯西·休斯教授透过婚姻和性、教育和权利,探究在十九世纪英国的性别观念。
十八世纪城市的兴起
十八世纪的英国,城市急速扩张,人们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工作。马修·怀特探讨在伦敦以及英国北部的新兴工业城市中,这种变化对于街头生活与人们生存状况的影响。
哈利·波特:魔法简史
大英图书馆中世纪历史手稿主策展人朱利安·哈里森浅谈《哈利·波特:魔法史》特展中的精选展品。
哥特
约翰·鲍温教授就哥特小说中的重要母题展开讨论,其中包括“诡异”、“崇高”及“超自然”。影片摄于伦敦西南部特威克纳姆的草莓山庄。
哥特的意象
所谓哥特文学是指什么样的文学?约翰·鲍温教授探究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几部最著名的哥特小说,探讨它们的共性包括非主流的地点、转型的时代和对人的恐吓及操控。
唤醒沉睡的书:布鲁姆斯伯里派和新月派在中国
随着西方文学的解禁,中西文学作品的关联一一被“唤醒”。本文细谈布鲁姆斯伯里派和新月派于成立背景、理论、社会性及意识流的运用上的惊人巧合。
夏洛克·福尔摩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侦探
为什么当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其他的侦探早已被遗忘,而夏洛克·福尔摩斯仍能让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痴迷?
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和幻想的融合
夏洛蒂·勃朗特借助她笔下的那个少年和青年教师,驾轻就熟地在寻常和幻想世界之间游走。约翰·鲍恩教授以本文探讨这种双重存在在《简·爱》中的体现。
大卫·鲍伊
通过从科幻小说、日本戏剧和好莱坞文化中汲取养分,大卫·鲍伊展示了一系列挑战性别和社会传统的身份形象。在本文中,加文·马丁探讨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鲍伊的风格对音乐家们的影响和启发。
大英图书馆声音档案馆的历史
声音档案是什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成为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蒂莫西•戴(Timothy Day)带您一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奥斯卡·王尔德:策展人之选
本篇文章中,亚历珊德拉·奥特通过探讨奥斯卡·王尔德的原始手稿文献,带我们走进王尔德的写作生涯。
奥斯卡·王尔德的一生
从奥斯卡·王尔德的早年成功到其臭名昭著的审判及晚年流放生活,安德鲁·迪克森在本篇文章中深入探析王尔德的生平、著作及其文学遗产。
奥斯卡·王尔德的风景
为呼应于香港国际文学节举办的王尔德主题活动,大英图书馆携手香港台湾双城新媒体艺术创作团队Dimension Plus 呈现精彩的视觉艺术项目。
女性作家的匿名与化名
格雷格·巴兹韦尔(Greg Buzwell)探讨了女性作家为发表作品所经历的阻碍与周折。
女性参政权运动
了解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争取女性参政权的活动人士如何为英国女性争取到投票权。谁参与了这些运动?她们的目标是什么?她们使用了怎样的方式?
女性教育、阅读与简·奥斯丁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有关女性受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争论如火如荼。在本文中,凯西·萨瑟兰教授分析这些争论,并介绍简·奥斯丁及其笔下女性角色的教育和阅读习惯。
如何说再见——《原来如此的故事》内外的故事
本文简要介绍拉迪亚德·吉卜林作品《原来如此的故事》的创作背景、作品影响、故事概要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并通过对其中译本的简单梳理阐明本书在中国译者和读者心中的地位。
威廉·布莱克与十八世纪的儿童文学
朱利安·沃克从十八世纪儿童文学的语境出发考察了威廉·布莱克的诗歌,探讨了他的诗作对“童年”的态度是如何挑战了十八世纪关于道德教育的传统观念。
威廉·布莱克的印书之道
迈克尔·菲利普斯展示威廉·布莱克的印刷工艺,阐述了此工艺与布莱克的诗歌绘画创作之间的关联。
家庭女教师的形象
从《简·爱》到《名利场》,家庭女教师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中常见的形象。她同时也是一个奇怪的角色:既不是家庭成员,也不像普通的仆人。凯西·休斯重点阐述了十九世纪社会中家庭女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对意识与现代性的探索:《达洛维夫人》的导读
艾琳娜·修沃特讲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如何在《达洛维夫人》中运用意识流手法潜入她笔下人物的思维,从而展现出一战后那个时期的文化与个人的变化。
小说中的孤儿
孤儿为什么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十九世纪的小说中?约翰·穆兰教授研究了这一时期一些最著名的例子,对孤儿角色为作家所提供的可塑性作了一番反思。
工业革命
马修·怀特在本文中探讨永久地改变英国风貌和基础设施的工业革命。
布鲁姆斯伯里与中国
赵毅衡于本文讲解由弗尼吉亚·伍尔夫及画家瓦妮莎·贝尔为核心的布鲁姆斯伯里派与中国新月派千丝缕的相似点。
带有道德和教诲寓意的儿童文学
M·O·格伦比教授考察十八、十九世纪的儿童文学如何试图将社会伦理教化与娱乐相结合来教育年轻读者。
开膛手杰克
1888年,一个人称“开膛手杰克”的未知凶手在伦敦白教堂区域连续杀害多名女性,留下多桩千古悬案。朱迪思·弗兰德斯在本文介绍了围绕这个神秘杀手而衍生的恐怖氛围是如何融入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文学当中。
弃儿、孤儿与未婚母亲
露丝·理查逊探讨影响《雾都孤儿》创作的那个贫穷、高死亡率、充满偏见与善行交织的世界。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艾琳娜·修沃特教授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突破性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中的现代性、意识流、性别和时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伦敦
弗吉尼亚·伍尔夫爱伦敦,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那著名的开头写的就是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在伦敦城里漫步穿行。大卫·布雷肖在此试图探究伦敦城的兴奋、美丽与不公是如何影响了伍尔夫的创作。
徐志摩诗歌导读
通过分析包括《偶然》《再别康桥》在内的几首诗,多乐茜·特伦奇·邦内特对徐志摩诗作在语言和意像上的创新及其所受到的主要影响进行了探讨。
拜伦与拜伦式英雄:拜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郭婷博士深入介绍二十世纪初拜伦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历史。
拜伦勋爵:十九世纪的浪子
克拉拉·德拉蒙德在本文解释了拜伦勋爵的政治活动、私生活、以及他对其他诗人的看法,是如何导致他获得“十九世纪的浪子”的名声的。
朱丽叶的口才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从最初那个需要监护的孩子,成长为一名深深坠入爱河的芳龄女子。彭妮·盖伊分析这一转变及其悲剧性的结果与朱丽叶诗才的成长之间的关联。
查尔斯·布思的伦敦贫困地图
维多利亚时期的商人查尔斯·布思着手探查当时的贫困水平是否被夸大,结果却发现实际情况更为糟糕。
查尔斯·狄更斯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晚宴
西蒙·卡洛就查尔斯·狄更斯关于圣诞晚宴的种种描写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英国节日的佳肴传统追本溯源。
欢乐、希望和爱情的天籁之音:雪莱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
本文讲述自1902年起,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历史,及其被中国读者阅读、研究的故事。
汤姆和杰里的《伦敦生活》
佚名作者温和笔者探察了皮尔斯·伊根所著的十九世纪畅销书《伦敦生活》,书中通过汤姆和杰里“在伦敦城区的漫游和狂欢”,向读者展示了都市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独特景观。
浪漫主义者
斯蒂芬妮·佛沃德博士阐述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影响,并从华兹华斯、布莱克、雪莱、济慈等作家的作品中寻找浪漫主义的痕迹。
消费主义的兴起
十八世纪,随着服饰、食品和家居用品变得日益丰富,购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马修·怀特博士探究这一时期的商品交易,阐述了众多奢侈品与南美和加勒比地区种植园奴隶制之间的联系。
王尔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
爱尔兰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曾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伦敦戏剧界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连珠妙语常让上流社会忍俊不禁、捧腹不已。在本篇文章中,时尚历史学家安伯·布查特深入探讨王尔德与流行风尚之间的关系。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城市
异化的现代自我是大城市而非乡村或小镇的产物。凯瑟琳·穆林描述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代主义时期,作家对于城市的感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通常这个城市就是伦敦,对詹姆斯·乔伊斯来说则是都柏林。
生活在布鲁姆斯伯里
从源起、意义至核心人物瓦妮莎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两姐妹,赵毅衡教授深入剖析布鲁姆斯伯里派及其特点。
百年沉浮:王尔德在中国的文学命运
本文讲述奥斯卡·王尔德在中国的故事,从五四运动时期王尔德首度被译介到中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受欢迎的王尔德改编剧,再到2015年《不可儿戏》在北京上演,一同回顾这位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百年沉浮史。
福尔摩斯现象:一个“跨文化”的述评
在本特邀文章中,李欧梵教授探究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在中国尤其是晚清时代(二十世纪初)的译介与传播,集中讨论了虚构主人公福尔摩斯作为一位“维多利亚式的绅士”是如何被塑造,并探讨了他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特殊魅力。
童年观
十八世纪中期,“童年”有了积极正面的色彩,代表自由和纯真。金伯利·雷诺兹教授探讨这种新态度对十八和十九世纪作家的影响。有些作家希望,童年能在他们的笔下永存。
第一份、罕见的、唯一的… 大英图书馆馆藏中的声音记录
从计算机制作的第一段旋律,到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唯一的声音记录,再到可爱岛奥亚吸蜜鸟的绝唱。哈里特·罗登(Harriet Roden)探索了大英图书馆馆藏中第一份、罕见的及唯一的声音记录。
第三十一讲: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木心在本文中重点分享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深入浅出论述这时期文学史,并介绍莎士比亚著名剧作。
第三十九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木心视为一场嘉年华。在众多杰出诗人中,唯独视拜伦为“兄弟”,于本文中重点着墨拜伦一生与《唐·璜》及《哈罗德公子游记》等著作。
第三十五讲: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本文从十八世纪诗人谈到小说家,以亚历山大‧蒲柏开首,同时囊括了乔纳森·斯威夫特、 丹尼尔·笛福及休谟等这时期的著名作家及哲学家,一览十八世纪经典。
第六十三讲:意识流
意识流的源起到哲学背景,木心于本文仔细论述何谓意识流,并以普鲁斯特、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名家作品,进一步分析不同的应用和理论。
第四十一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三)
延续《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二),木心在本文中从女小说家抬头谈到吉辛及王尔德,紧接略述十九世纪文学批评及英国散文家。
第四十二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四)
木心于本文续谈十九世纪文学批评,介绍托马斯·卡莱尔、约翰·罗斯金及沃尔特·佩特等著名批评家,分享他对这些批评家的看法。
第四十讲: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二)
从十九世纪诗人到小说家,木心在本文分享了雪莱、 济慈、 查尔斯·狄更斯乃至夏洛蒂·勃朗特等享负盛名的作家所处身的时代、生平及对其作品的看法。
简·奥斯丁:社会现实主义和小说
简·奥斯丁的书里满是寻常的人物、地点和事件,与当时其他小说截然相反。在本文中,凯西·萨瑟兰探讨社会现实主义在奥斯丁作品中的作用。
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节
朱迪斯·弗兰德斯为我们讲述,从圣诞树、圣诞拉炮、贺卡到圣诞颂歌,这些延续至今的圣诞节传统是如何从十九世纪发展而来的。
老舍《二马》导读
老舍的《二马》记录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对中国父子在伦敦经营一家古玩铺的经历。在对这部小说的导读介绍中,安妮·维查德(Anne Witchard)探讨了老舍如何用幽默的笔调塑造人物生活,直面种族主义。
自由或压迫?反乌托邦恐惧
迈克·阿什利(Mike Ashley)探讨英国、俄罗斯和美国作家为回应二十世纪政治形势,如何创作出虚构的压迫性世界和极权主义政权。
英伦夜谭
1994年6月6日,木心与他的学生陈丹青一起,受邀访问英国三周。这是木心先生一生中第一次来到欧洲,《英伦夜谭》这篇未完成的“游记”,也是他首次对纪实文学写作的尝试。
英国女子足球的历史
尽管女性参与足球运动的历史与足球运动本身一样久远,但在英国,女子足球却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抵制。一起探索这项运动的起源,以及女性为争取比赛权所付出的努力。
英国文艺地标手册
大英图书馆独家推出的这本《英国文艺地标手册》将为你深入浅出地介绍最独特小众的英国旅行圣地,帮你更全面地计划英伦旅程,从文学经典中体验最地道的英国风土人情。
英国校园故事
为什么有那么多让人无比着迷的童书故事都发生在校园?M·O·格伦比一路细数小说里的各种校园经典:从十八世纪“教教夫人”经营的“小型女校”,到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笔下恐怖的多斯男童学校、勃朗特笔下阴郁的洛伍德,最后来到霍格沃茨的魔法学校。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
在一个越来越繁复的世界里,目不识丁的男孩或女孩能获得的机会是微小的。有鉴于此,一些日校成立了,种类包括贫民儿童免费学校、教区学校以及教会学校。
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
早期现代的伦敦是正在扩张中的国际大都市,人群混杂,有朝臣、商人、工匠,也有妓女、乞丐和扒手。伊瑞克·雷斯穆森 与伊恩·德庸两位教授在此文中描绘了这座塑造了莎士比亚的想象力的城市。
莎士比亚的一生
从斯特拉特福到伦敦(再返回家乡),从“鹊起之鸦”到“我们的舞台奇才”,安德鲁·迪克森为我们细数威廉·莎士比亚的生平点滴。
莎士比亚的老妹妹们
从BBC出品的《神探夏洛克》到安吉拉‧卡特故事里的欠思姐妹,《明智的孩子》中文译者严韵,从意想不到之处下笔畅谈这本妙想天开的小说是如何诙谐地将莎士比亚、以及莎士比亚的“妹妹们”联系在一起的。
莎翁在此,不可儿戏
企鹅出版社作家南希·佩莱格里尼探讨莎翁舞台中译所遇到的挑战,以及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目标——为中国观众创造贴合中国舞台所需要的莎翁剧本。
警察制度的建立和侦探小说的兴起
朱迪思·弗兰德斯在本文中介绍了1829年伦敦警察厅的创立、随即诞生的虚构侦探形象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让莎士比亚音乐进入歌剧 ——以及莎士比亚歌剧的音乐
通过对比布里顿和蒂皮特两位作曲家各自对《仲夏夜之梦》的歌剧改编,奥利弗·佐登探讨了为莎士比亚剧本进行音乐创作所面临的挑战。
读懂《爱丽丝》
金伯利·雷诺兹教授介绍刘易斯·卡罗尔是如何把逻辑、童真和文学传统,编织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部奇想天外的作品。
贫民窟
朱迪斯·弗兰德斯探讨十九世纪城里穷人的居住状态,评价贫民区的“改善”事业,及查尔斯·狄更斯、亨利·梅休等作家为向公众披露贫民窟里悲惨状况所做出的努力。
跨国之谊:伍尔夫与凌叔华的文学姻缘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凌叔华分别是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派和中国新月派的著名女性作家。帕翠西娅·劳伦斯教授在本篇特邀文章中探究,这两位才华横溢的杰出女性何以结缘,并展开长达十六个月的“跨国界文学对话”。
跨文化阅读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皆于1616年先后逝世。本文以这两位中英文豪作为文学路标,从其作品延伸至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戏剧传统与文化世界,展示跨文化深层阅读的丰富可能性及其意义。
过度关注自杀?
精神抑郁和自杀,多已成为描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关键字眼。而依本文作者林德尔·戈登之见,此般描述有舍本逐末之嫌,不仅淡化了伍尔夫留给后人的瑰宝,也贬损了她作为一位极富开创性的作家、女权主义者和政治知识分子的名望。
间谍小说
格雷格·巴兹韦尔细数间谍小说的发展史——从一战前的起源到冷战时期的黄金时代。
马修·斯威特论《弗兰肯斯坦》
此部短片为英国天空广播电台《低俗怪谈》系列剧集的动画宣传片第一部,由导演Gergely Wootsch于动画制作公司Beakus创作。这部带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弗兰肯斯坦》的启发,由马修·斯威特阐述小说的来龙去脉。
马修·斯威特论《德古拉》
此部短片为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低俗怪谈》系列剧集的动画宣传片第二部,由导演Gergely Wootsch于动画制作公司Beakus创作。这部带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德古拉》的启发,由马修·斯威特阐述小说的来龙去脉。
马修·斯威特论《道连·格雷的画像》
此部短片为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低俗怪谈》系列剧集的动画宣传片第三部,由导演Gergely Wootsch于动画制作公司Beakus创作。这部带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启发,由马修·斯威特阐述小说的来龙去脉。
每页显示
24
/
48
/
72
/
96
/
120
/
项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