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再见——《原来如此的故事》内外的故事
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中国的读者们对英国伟大的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其经典作品《丛林之书》(The Jungle Book)改编的迪士尼动画片《森林王子》(1967),日本动画片《丛林里的故事》(1989)和电影《森林之王》(1994)在中国的热播,使吉卜林的小说原著在国内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取材于“动物小说”的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身为父亲的吉卜林为大女儿约瑟芬的诞生精心编写的“童话故事”。可惜不久,约瑟芬在吉卜林一家访问美国时因肺炎而夭折,时年只有六岁。在随后的几年中,心碎的父亲着手将他为心爱的女儿讲过的睡前故事写成了一本书,一本关于世界起源、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动物的书,一本由幻想故事构成的书,一本在追忆中与女儿共同完成的书,也是吉卜林唯一一本亲自绘制插图的作品。这便是吉卜林于1902年出版的儿童故事集《原来如此的故事》。
出乎吉卜林意料的是,《原来如此的故事》英文原版刚一面世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书中关于动物的奇妙而幽默的幻想,以及富有异域特色的故事设定和描述,使它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 20世纪中期的评论家汤姆金丝(Tomkins)曾以怀念的口吻描述自己儿时阅读这部作品的快乐。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安格斯.威尔逊(Angus Wilson)也称这本书是“第一流的儿童作品”。由于本书的经典性和巨大影响,2002年,英国邮政在本书出版一百周年之际,发行了十枚无面值邮票,采用了书中的插图作为邮票图案,以示纪念。
吉卜林兼小说家兼诗人的想象力、幽默感和语言的美感在这本小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这部迷人的童话故事集充满了幻想和奇趣,闪烁着智慧与童心。那个大象还没有长鼻子、豹子还没有斑点的“古老而又遥远”的年代的动物和人物在吉卜林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开着,把小读者们带入了远古时代莽苍的丛林、辽阔的大海、所罗门的宫殿……那时候,犀牛的皮肤还不像现在这样皱巴巴的;袋鼠的四条腿曾经都很短;鲸鱼的喉咙则很大很大;而人类,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文明……
在《第一封信是怎样写成的》和《字母表是怎么来的》两个故事中,吉卜林用他瑰丽的想象力和清新有趣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对让人忍俊不禁的父女形象。故事讲述了两父女如何遭遇信息传递的困难,以及创造字母表的故事,充满童真又丝丝入扣,字里行间处处弥漫着爱与温情——“塔菲刚会走路就一天到晚跟着爸爸特格迈”(《第一封信是怎样写成的》);“哦,特格迈的女儿,如果我不是碰巧这样爱你,我可就真揍了。”;“特格迈把塔菲抱起来,给了她七个亲吻……”(《关于禁忌的故事》 –以上援引均出自曹明伦译本,接力出版社,2015)
故事集中另外一个故事《玩弄大海的螃蟹》里对魔术师父女也有这样一个“特写”——“他心爱的小女儿正骑在他肩头”。吉卜林在几乎所有故事的开头或结尾都会深情的呼唤:“我亲爱的孩子”或“我亲爱的小朋友”,而每个故事里都点缀有他和约瑟芬曾私下分享过的笑话,舔犊深情跃然纸上。儿童文学的历史上,不乏温馨感人的父女形象,比如法国作家嘉贝丽·文生(Gabrielle Vincent)的《艾特熊&赛娜鼠》系列作品。所不同的是,《原来如此的故事》中,女儿约瑟芬(她的昵称是“艾菲”)化作书中的“塔菲”在父亲的生命中得以延续。
吉卜林:讲故事的人
吉卜林在自传《谈谈我自己》中提及:“告诉我一个孩子最初六年的生活,我可以讲出他剩下的人生岁月。”这句话道出了童年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此,吉卜林一生中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给孩子们讲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试图来影响“孩子最初六年的生活”,进而影响他们将来的一生。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后来他把那里的可怕情景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这段经历也出现在他的儿童小说《基姆》里。所以他的女儿便像特格迈和塔菲一样,从出生就不曾和父母分离。《原来如此的故事》就是吉卜林为女儿约瑟芬专门创作短篇寓言故事集,他用故事和孩子交流,给孩子爱和安全感,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的生命用这种方式融合在一起。
故事里的智慧
故事里不仅仅有爱,有关于神话创世、万物缘起、人类文明发轫的种种有趣描述,也有对美德重要性的警示。如《驼峰是怎么来的》、《犀牛皮是怎么变皱的》提醒小朋友们懒惰和无礼的可怕后果;《玩弄大海的螃蟹》告诉我们骄傲和贪婪会遭到惩罚;连“非常非常聪明”的所罗门王也得牢记“显示和夸耀自己是愚蠢的”这句话呢。书中的动物有来自非洲的豹子、美洲的犰狳、亚洲的大象、大洋洲的袋鼠等,在故事中让小读者们对各大洲有了基本的认知;并告诉孩子们:字母和信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人类在很久很久一起已经成长为万物的主宰,成为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角(《独来独往的猫》和《会跺脚的蝴蝶》)。
他也给大一点的孩子讲故事,他的另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小说《勇敢的船长》,叙述了一个百万富翁的独生子哈维在海上的一次遭遇。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几个月里,哈维逐步适应了严峻而丰富多彩的自然条件,体验到打渔人的甜酸苦辣,从一个娇生惯养、脾气乖张的少爷变成了一个乐于自食其力的少年。在作品《丛林之书》里,吉卜林还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丛林法则”:比如奋斗、尽职和遵从。
故事里的语言
《原来如此的故事》全书延续吉卜林一贯的创作风格,由十二个短篇故事和对应的十二首诗歌组成,这些诗歌语句淳朴,音调铿锵,与曲折动人的故事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故事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儿童化语言特征。因小说集的雏形是吉卜林讲给女儿约瑟芬的睡前故事,所以采用的句式都很简短,词语简单易懂,口语性极强。比如讲一个足智多谋的水手是怎么在鲸鱼“黑乎乎、热乎乎的肚子里蹦呀,跳呀,碰呀,撞呀,腾呀,跃呀,敲呀,砸呀,咬呀,钉呀,刺呀,戳呀,锤呀,顶呀,滚呀,爬呀,吵呀,闹呀……”(《鲸的喉咙为什么很小》);《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样长》里的小象说“我爸爸打了我的屁股,我妈妈也打了我的屁股,我所有的叔叔婶婶都打了我的屁股,就因为我十分好奇…;神仙吉恩对懒惰的骆驼说“看见没有,这就是你不干活,哼出来的东西”。
作为优秀诗人的吉卜林在故事中经常运用英语诗歌中常见的头韵、重复等手法,使故事的叙述有一种强烈的节奏,富有乐感,极具童谣风味。难怪马克·吐温曾盛赞:“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显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故事在中国
吉卜林的儿童文学《原来如此的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在中国也被誉为“足以与《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并列为儿童文学的典范之作”(方华文,2012)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1913,上海美华书馆以《新小儿语》为名出版翻译出版了《原来如此的故事》中的三个故事(译者佚名)。1929年开明书店出版了由张友松执笔翻译第一本白话译本《如此如此》,张先生盛赞此书“是在近代童话自安徒生的以后,我们没有见到过比这更好的作品——至少就儿童文学的见地而论”。因当时儿童读物匮乏,这一版本的翻译选用简单词汇,语言稚嫩,易于理解和诵读的短句较多,有明显的教育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儿童文学和翻译的学者们提出了: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应该具有文学的自身属性,具有娱乐、审美、教育等功能。在这一观念和思想的变革中,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克玲翻译的《闹海的螃蟹》(1984),一共包括 9 篇,采用了鲜艳的彩色封皮,内页有多幅插画,译笔通俗易懂,译者还对一些小读者可能不熟悉的词汇和汉字加上了拼音。2007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方华文翻译的《原来如此》。这是“Just So Stories”英文本的首个包含十二篇故事的中文全译本,同时包括吉卜林对每篇故事插图所作的讲解说明。译本选用的词成人化,句子长短有序,大体上以修饰语较多的长句为主,对原文忠诚度最高,受众更广。
从第一个中译本算起,《原来如此的故事》至今在中国的译介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各种编译本、选译本、合译本、插图本、注音本、英汉对照本、方言本在译者和出版社的数量上均超过了二十种,每一个版本都基本兼顾了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以及原作作者的叙述风格。其中接力出版社(2015)邀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得主罗伯特·英潘(Robert Ingpen)配图并收录了作者后来补充的《关于禁忌的故事》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父女俩的故事从此又多了一个。假以时日,相信《原来如此的故事》在中国一定会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和正面评价,因为它的确拥有值得不断发掘的价值。
没有结束的故事
曾经有人说过,吉卜林的书是要静静地去读的,它们既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人的,诚如斯言。每天晚上,听故事的孩子已经睡了,而讲故事的妈妈久久不能平静。童年是一个梦想,一个天堂,一场奇幻之旅。在这里,约瑟芬和她的爸爸重新团聚,他们从不老去。无论有多少眷恋,有一天,我们终将离去。如何说再见?对作家来说是至少留下一部传世的好作品,塑造一个难忘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就是在最终的别离到来之前静静地阅读、体会并珍惜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天……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撰稿人: 尹玮
尹玮,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成员,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留英期间对英国的童话和儿童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回国后在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从教十余年,教授英语和英国历史文化,深受学生们喜爱。课余时间,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自闭症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她用故事和绘画帮助孩子们治疗心理问题并缓解症状。过程中,讲故事的人发现那些英伦岁月从未远去,而听故事的小朋友们把心里的伤心、恐惧和创伤交给了小飞侠、小熊维尼和水孩子们,因为故事,他们又开始想象和编织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