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尼克贝》与约克郡寄宿学校

十八世纪以来,家长们不断把孩子们送去那些名声很坏并野蛮的约克郡寄宿学校。约翰·桑德兰(John Sutherland)教授在此文中探究的便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他的“社会问题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中是如何描写这些学校的。

《尼古拉斯·尼克贝》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第二部以“连载”形式发表的小说(此处的“连载”指的是带有包封纸的二十个“节”,每月刊发一节,每节三十二页,定价一先令,每节还配有两幅蚀刻版画插图,每幅插图各占据一整页的篇幅)。

这部小说在1838年3月至1839年9月期间连载(每月一期)。

“每月连载”是狄更斯始创的小说发行方式,首次连载的是1836年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获得巨大成功。

狄更斯是在1812年出生的,因而他在写《尼古拉斯·尼克贝》时也才二十几岁,这着实让人惊讶。由丹尼尔·迈克利斯(Daniel Maclise)所作的狄更斯著名肖像,捕捉到了狄更斯的青春朝气与相貌堂堂的一面,因此备受赞誉,画中的狄更斯正是处于创作《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时期。

一个随意的作家

正如狄更斯后来所言,这段时期正是他“迅速上升”的时期。此前的《匹克威克外传》完全是一本喜剧小说,松散地串联在一起,小说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在匆忙间写下的。“博兹”(Boz)(狄更斯在这一时期采用的笔名)在写《尼古拉斯·尼克贝》时仍然未摆脱随意的印记。狄更斯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严谨构思作品的。从上方的封面看来,《尼古拉斯·尼克贝》在1838年3月开始连载发表时,狄更斯并不十分清楚十八个月之后小说的剧情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促成狄更斯谨慎铺设故事情节的一大压力是他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之后,与出版商签署了太多合同,出版商们无不殷切期待他出产小说与报刊文章。正如狄更斯本人所言,他身处险境,一不小心便会“把锅炉烧爆裂了”。我们从手稿的表面也可以发现其“匆忙”的痕迹。

“社会问题”小说

在《匹克威克外传》与《尼古拉斯·尼克贝》两部作品的空档,狄更斯在《本特利杂志》杂志(Bentley’s Miscellany)发表了《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他也是这一家杂志的编辑(为之付出不少时间)。他这部弃儿故事是一部“具有特定目的的小说”,批判的具体目标是1834年的《济贫法》(The Poor Law)以及臭名昭著的残忍的济贫院体系。这不仅仅是一本畅销小说,还“改变了人们的内心”,甚至是政府的观念。

因为有了《雾都孤儿》的先例,狄更斯意识到在他的手中的小说可以令世界变得更好。于是所谓的“社会问题”小说应运而生。狄更斯在《尼古拉斯·尼克贝》中的改革目标是位于约克郡的寄宿学校产业,这些地方甚至比《雾都孤儿》中描述的公立济贫院还更为无人道。

约克郡与铁路革命

《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比它的发表时间早了十五年。狄更斯的许多小说都是同样的情形,故事发生的时间早于小说发表。但是,这部小说发生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约克郡在当时就好像英国的西伯利亚。自18世纪起,恶毒的家长们不断把他们不想要的子女丢弃在约克郡廉价的寄宿学校里,这一切在狄更斯创作《尼古拉斯·尼克贝》期间正要发生变化。19世纪三十年代晚期到六十年代,铁路即将联结英国各地。公共马车的时代结束了,迎来了铁路客车的时代。《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场革命开始的历史时期。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到约克郡去将不过是数个小时的路程,不再是数日的行程。约克郡亦不再遥远。

1839年“便士邮政”的启用是重大事件,随之产生了经典的“黑便士”邮票,是世界上第一枚胶粘的邮票。

狄更斯创作《尼古拉斯·尼克贝》时,恰逢这些变革发生时。他把小说场景设置在革命恰好尚未开始的时期。

出于研究调查目的,狄更斯在1838年2月踏上了前往约克郡的旅途,而他的每月连载小说很快也将开始刊发。他是坐着公共马车去的(他喜欢老式的旅行方式),生动地描绘了这段旅途,稍加小说化处理后写进了小说的第五至六章中。他就此话题给他妻子写了一封有趣的信,也令他的插画家(即“费兹”,与“博兹”一样,也是个笔名)作出一幅画,画出一辆行将踏上北上险途的公共马车。

尽管近年来不断出现《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戏剧、电视剧、电影改编本,这部小说始终不如狄更斯的其它作品那么受欢迎。以下这段情节梗概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你已了解这本小说,烦请略去):

尼克贝家最近因一家之主的过世变得一贫如洗。一家之主便是那个温和可亲的农夫,和他19岁的儿子一样,也叫尼古拉斯。于是,小尼古拉斯向他的叔父拉尔夫·尼克贝(Ralph Nickleby)求助,拉尔夫是个富有的放债者。拉尔夫并不怎么帮忙,但假装愿意提供帮助(实际上他心存邪恶的动机),安排小尼古拉斯在约克郡一家寄宿学校多西伯义斯堂(Dotheboys Hall)从事助理教员的工作,年薪五英镑。寄宿学校的校长、学校的老板瓦克福·斯奎尔斯(Wackford Squeers)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虐待狂。年轻的尼古拉斯相貌英俊,道德高尚,他拒绝斯奎尔斯那讨人厌的女儿的主动表示,转而去帮助学生斯麦克(Smike)。因为斯奎尔斯的残忍行径,斯麦克脑部受损。尼古拉斯被激怒,在全校面前痛打斯奎尔斯,之后与斯麦克一起逃回伦敦。他一度自谋生计,跟随文森特·克拉姆尔斯(Vincent Crummles)剧团,后来在奇里伯兄弟商行(Cheeryble brothers)当职员。他的妹妹凯特(Kate)一直在裁缝曼塔里尼夫人(Madame Mantalini)那里当学徒。拉尔夫·尼克贝煽动好色贵族去引诱凯特。尼克贝太太根本无力保护自己的女儿。但尼克贝击退了淫荡的贵族子弟,帮妹妹建立起一个体面的家庭。与此同时,他爱上了玛德琳·布雷(Madeline Bray)。卑劣十足的拉尔夫自有打算,欲把玛德琳嫁给可恶的老放债人格赖德(Gride)。斯麦克死于肺结核,是在多西伯义斯堂时染上的,他死后才被发现他是拉尔夫的儿子。尼古拉斯得到叔父的下属职员纽曼·诺格斯(Newman Noggs)的帮助,两人一同挫败了拉尔夫,拉尔夫最终上吊自杀。尼古拉斯变得富有了,娶了玛德琳,凯特则嫁给奇里伯的某个侄子。斯奎尔斯被判流放澳大利亚。

根据故事梗概,故事中存在三个焦点。一个是伦敦——尼克贝家母女们常常命悬一线又幸免于难的地方,另一个是多西伯义斯堂,最后一个是流动剧场的世界。

最后一点对作者而言有着个人意义。狄更斯本人曾经渴望成为一名演员,终生都是个热情的戏迷、剧作家、业余演员。但在写作《尼古拉斯·尼克贝》期间,狄更斯极度恼怒,因为伦敦的许多剧院未经他授权正在上演他的作品,其中包括了1838年伦敦阿代尔费剧院的这一个剧目——“多西伯义斯堂里的活动”(Doings at Do-the-Boys Hal)。

调查约克郡寄宿学校

在发起对约克郡寄宿学校的抨击时,伦敦报纸上的诸多广告显然给狄更斯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泰晤士报》上这一则:

狄更斯在第3章中几乎逐字再现了这则广告。请注意“没有假期”(no vacations)这个细节,意思是“把他放到了公共马车上,然后就永远毋需惦记这小家伙了”。

狄更斯在1838年2月的旅途中特别强调(但未解释缘由)有必要去拜访一位教师,即威廉·肖(William Shaw),而他二十年来一直是上面提到的鲍斯学堂(Bowes Hall Academy)的主人(这个学校实际上是由一栋大小适中的房子改装而成)。威廉·肖只有一只眼睛,和瓦克福·斯奎尔斯一样。狄更斯描绘两人的相似之处,并不仅止于此。1823年,肖疏于职守,导致他负责的八名寄宿生失明,他也在这一年变得臭名远扬,被判明显失职罪,赔偿费高达600英镑。但是学校继续压榨这些不幸的寄宿生们,从中牟利。狄更斯显然阅读过法庭审判报道,将这些素材融入他的小说中,例如,以下这段话就出自肖的某个叫“威廉”的学生之口,这个孩子十分不幸,注定终生失明:

每隔一天的早晨,我们照例要抓床上的跳蚤。助理教员通常会将鹅毛管切断,给我们抓跳蚤用。如果你没有填满一根鹅毛管,你就得挨一顿揍。一锅漂着浮渣的东西算是肉汤了,我们在礼拜天会用它当晚餐。有位助理教员说我们上交一只蛆虫,他会付给我们一便士,我们收集了满满一罐的蛆虫,但他却从来没有付过钱。

狄更斯指导费兹全面揭示鲍斯学堂/多西伯义斯堂的恐怖:

《尼古拉斯·尼克贝》推动了约克郡寄宿学校产业的瓦解。鲍斯学堂于1840年停业,其它同类学校也是如此。

威廉·肖的后代不断表示抗议,认为狄更斯的文学描写是不公正的。与小说人物角色的命运不同,现实生活中的肖并没有被流放。他靠婚姻、地产投机、不名誉办学赚足了钱,成为当地一位有钱的体面人士,舒适地活到了六十七岁。鲍斯村里还有一块纪念他的精制墓碑。

人们尽可以不服气,指出狄更斯在抨击约克郡学校时选择了容易实现的目标。据估计,1839年受这一产业之害的儿童接近一千人。但是,直到1842年,即《尼古拉斯·尼克贝》发表数年后,英国议会才最终通过《矿井法案》(The Mines Bill),明令禁止雇佣女性以及十岁以下的儿童从事地下劳作。在那时,约克郡的煤矿中有着成千上万这样的劳工。

但是,单是将许多的斯麦克从斯奎尔斯这类人的手中救出,英国都应该永远对“博兹”以及他的小说心存感激。

文章翻译:傅燕晖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撰稿人: 约翰·萨瑟兰(John Sutherland)

约翰·萨瑟兰是伦敦大学学院的荣誉退休教授,接受诺思克利夫勋爵荣誉。他主要是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以及美国的加州科技学院教书。他已经写了超过三十本书。他的研究领域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和出版历史。他是英美出版界的著名作家和评论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