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制度的建立和侦探小说的兴起

朱迪思·弗兰德斯(Judith Flanders)在本文中介绍了1829年伦敦警察厅的创立、随即诞生的虚构侦探形象及两者之间的关联。

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警察是自古就存在的。但实际上,警察的概念是在近代才出现的。在警察制度建立以前,政府召集军队约束暴民、镇压暴动,但没有防止和侦破犯罪的非军事力量。在18世纪末的伦敦,有大约两千人承担着预防犯罪的责任,他们分别受雇于不同教区、地方当局或治安法庭。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趋势的推动下,这一个情况才得以改变:法国革命战争结束后,大量士兵复员,一下子涌入民间,加剧了暴力和凶杀的犯罪情况。此外,食物价格居高不下,就业率久无起色,给社会带来更多动荡因素。1812年,国会专责委员会提案成立一个中央化的集权部门,负责掌控伦敦全城的警力,但这个构想又耗费了17个年头方才实现。

蓝制服和侦探职业

1829年9月29日,查令十字街周边方圆12英里内的教区街头,有史以来最早的“新式警察”粉墨登场。8个月内,共有3,200人穿上蓝制服。挑选蓝色是为了让公众安心:警察和红制服的军队不同,是民间的非军方力量(新鲜的颜色也没带来多大区别,他们被戏称为“生龙虾”或“没煮的”,因为龙虾没煮是蓝色的,煮熟了就是红色,所以警察与士兵只有“煮一煮”的差距)。

1842年以前,警察只管防止犯罪,但当他们意识到抓一个杀人犯要尴尬地耗去十天之久,这才明白侦破工作也要抓紧,于是由八人组成的“侦探局”(Detective Department)应运而生(苏格兰场是白厅附近的一处拐角,也是警察总部的地址,很快成为侦探局的简称。1878年,侦探局更名为犯罪调查局)。从此以后,警察不仅要防止未发生的罪行,也要侦破已犯下的罪行。

虚构侦探的鼻祖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为此激动不已,撰文数篇赞美新成立的侦探局。没过多久,狄更斯就在他的小说《荒凉山庄》(Bleak House,1852–3)里创造了贝克特(Mr Bucket)这个人物,号称虚构侦探的鼻祖,此角色的行事作风和外貌源自一名现实世界里的侦探查尔斯·菲尔德(Charles Field)。读者从头至尾都了解侦探的所有想法,可以找出真凶,发现结尾暗藏的玄机。这种设计在当时属于首创,因此令读者着迷——不是对犯罪本身,而是对破案的过程。

为了满足这种对探案的猎奇心,大量以侦探为主角的故事开始涌现。威尔基·科林斯(Wilkie Collins)发表于1868年的《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常被称为第一部侦探小说。但数年前,小说中的职业女侦探业已诞生,尽管在真实世界中,警察全为男性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883年,才由两名被雇来在警局看管女囚犯的女性打破。在1862-3年间连载的《背叛者露丝》(Ruth the Betrayer)中,露丝·特雷尔(Ruth Trail)是“一位女侦探——可以靠着女人独有的魅力和身份,替我们办一些男人做不来的隐秘勾当”。她不属于正规警察部门,而是“隶属于某个前警员设立的秘密情报处,这个部门名声很不好。”(但神奇的是,这个部门着实很神秘,连门上都挂着“秘密情报处”的黄铜大匾)。

公众对侦探小说的反响

工人阶级读者起初对小说中的侦探角色抱有矛盾的看法,就像对现实中的警察一样。他们不无道理地认为,警察只保护中产阶级。背叛者露丝是一位女性主角,但作为侦探,她“因依赖卧底和告密的可恶行径而落了下乘”。更具中产阶级色彩的女主角,数年后在安德鲁·福里斯特(Andrew Forrester)的《女侦探启示录》(Revelations of a Female Detective)中诞生。她这样为自己辩护:“我们侦探的存在是必要的”。工人阶级也逐渐认同——至少有时是认同的。《小侦探》(The Boy Detective)中的欧内斯特·基恩(Ernest Keen)“可以把虚伪和伪装当作剑盾,对付强大的敌人。以平常生活而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但欧内斯特·基恩是个小侦探……就他的角色而言,世上找不出比他更坦率和本色的小家伙。”

《小侦探》也是最早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侦探过程的一便士惊悚小说之一,详解如何发现线索、为何绝不能在可能留脚印的地上走动、如何检查血迹等等。事实上,在这个行业的早期,侦探们向狄更斯笔下的贝克特探长、科林斯笔下的卡夫警长取的经,也许并不比作家们从警察那里学到的侦探知识来得少。

文章翻译: 黃毅翔

文章版权持有者:© Judith Flanders。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撰稿人: 朱迪思·弗兰德斯(Judith Flanders)

朱迪斯·弗兰德斯是主攻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学家和作家。他最近的作品是出版于2012年的《维多利亚城市:日常生活在狄更斯时期的伦敦》(The Victorian City: Everyday Life in Dickens’ Lond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