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兴起
十八世纪,随着服饰、食品和家居用品变得日益丰富,购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马修·怀特博士(Dr Matthew White)探究这一时期的商品交易,阐述了众多奢侈品与南美和加勒比地区种植园奴隶制之间的联系。
历史学家将乔治王朝称为“制造业时代”(age of manufactures),那时英国百姓能够选择的物质产品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商店与购物
伴随日益便利的交通和日臻完善的产品制造工艺,商品交易变得前所未有地快捷和高效。随着城镇与城市的迅猛发展,购物成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逛街与购物从而成为了一项文化活动。许多高档的店铺出现在雅致的城区,例如伦敦的河岸街(Strand)和皮卡迪利街(Piccadilly),以及温泉小镇巴斯和哈罗盖特。
但即便是在相对较贫困的地区也有许多家商铺相互竞争,在大多数社区,商铺代表着社交活动的重要中心。在大部分的城镇,每周举行的农产品和牲畜集市也是一项重要活动。此外,每天亦有小商小贩忙忙碌碌地兜售着各种农产品,以换取几便士的收入。这些农产品包括糕点、水产、蔬果以及各种家居用品。
店面经过精心设计以吸引路人的目光,诱使顾客进店。展示商品的弧形橱窗、高高挂起的招牌、明亮的灯光、一面面镜子和色彩醒目的广告,这一切都成为十九世纪初零售店的标准配置。
许多店铺专门迎合品味高雅的客人,于是在这些店铺里购物成为区分社会阶层的一个标志。女帽店、男装店、金器店和家具店等,都紧跟富人的品味与潮流。当时的一位游客曾这样描述伦敦:“这里遍布金银碗碟,有光彩夺目的珍珠宝石,有最精美的家居用品,更有无数的耳环、钟表、项链、手镯、香水、成衣、丝带、蕾丝、女帽,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果。”
大多数零售商专门售卖某一类商品,他们也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例如布商、书商、假发商、针织品商,等等。大部分商贩会在当地散发卡片,以吸引顾客并提高知名度。顾客走进商店后,可以在柜台边把玩商品,店员会鼓励顾客亲自体验,例如感受最新款的布料,试戴手表,或是在新家具上放松休息。和今天一样,购物的体验和商品品质一样重要。
服饰
服饰与时尚对于富人来说非常重要。一件衣物通常代表着当时一个人拥有的最贵重的财产,因此人们也会格外珍惜新服装。厚重难清洗的羊毛衣物在十八世纪上半叶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便宜的印染棉布。这些棉布最早从印度进口,后来由英格兰北部逐渐壮大的纺织商生产。棉质衣物为普通提供了更多轻便且色彩多样的服装选择,它们耐穿易洗,对穿着的人来说也就更卫生。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不同阶层的男性都逐渐穿上了常见的三件套:马裤、马甲、外套。此外,再配上百褶领衬衫、长袜和带搭扣皮鞋就是全套正装。女性则通常身穿紧身胸衣、衬裙和半身裙。便宜的布料上印着花饰或图案。昂贵的衣物则由丝绸制成,或是缝有刺绣或是缝进了柔软的衬芯。帽子依然是男女时装的一部分:男性常戴三角帽,女性则系着宽沿的藤编软帽。
食品
随着英国国内贸易日渐发展,大多数城镇也因此能享受到新鲜的农产品。伦敦作为一个繁忙的港口城市,有源源不断的海产输送进来,每天都有数吨的新鲜鱼类运到城市码头。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从临近的市场和周围各郡的果园运到伦敦,其他城镇也会每周举行农产品和牲畜集市。
在餐厅享受美酒美食仍然是是富人的生活潮流,但即使是社会中最贫苦的人也有机会外出用餐。十八世纪的大部分城镇都有不少的餐馆和酒馆,那里有物美价廉的餐点,也有咖啡和热巧克力之类的饮品可供消费。到了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酒馆已达五万家,为各类人提供服务。尤其是咖啡馆那里成为了社交生活的中心,人们在那里论政治、谈生意。许多银行和保险机构,例如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就起源于十八世纪的“咖啡馆文化”。
家居用品
在这一时期,曾为富人专享且价格不菲的日常用品也如食品一样逐渐走向大众。
和食品一样,曾经富人专享、价格不菲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在这一时期渐渐走向了大众。普通工产阶级也能负担得起批量生产、更为廉价而多样的家居用品,享受这场“消费者革命”所带来的便利。
陶器、金属器皿等各类制造业的繁荣和扩张,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从前的普通劳动者用木质餐具和金属大盘子用餐,现在却用上了韦奇伍德牌(Wedgwood)的陶瓷餐具。消费者还渐渐对各种新式家居用品和家具产生了需求,例如金属刀叉、大小地毯、镜子、炉灶、水壶、平底锅、钟表,以及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家具。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然来临。
奢侈品和奴隶
更高的购买力和逐渐下跌的物价意味着对新兴消费品的需求日益上涨。例如,英国对糖的消费量在1690年与1740年之间翻了一番,而同时期茶的价格跌了五成。但是,这些日益普及的奢侈产品也有其阴暗的一面。那些被成吨地输送到布里斯托尔、利物浦和伦敦等繁荣的英国港口的产品,如棉花、糖、朗姆酒和烟草,无一不来自于逐渐扩张的南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那里的商人非常依赖于非洲奴隶作为种植圆的主要劳动力。
十八世纪,大约有一千一百万名奴隶被欧洲商人从非洲运送至大西洋彼岸的殖民地。每五名奴隶中就有一人因船上拥挤不堪、肮脏危险的环境而中途丧命。之后,又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种植园中因疾病、过劳和虐待而死去。直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才出现了较大的反奴隶制运动,由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托马斯·克拉克森(Thomas Clarkson)等福音派改革家发起。这就是跨越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在英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中所扮演的角色,数百万的非洲人因此被贩卖和奴役。
文章翻译:陈胤全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撰稿人: 马修·怀特(Matthew White)
教授马修·怀特是赫特福德郡大学历史系的研究员,专研十八至十九世纪伦敦的社会历史。马修的专业研究兴趣包括犯罪、惩罚和警局制度的历史,以及城市化的社会影响。他最近发表的作品主要关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公共司法形式的变迁,尤其关注群众被处决及其他司法的惩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