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求新声于异邦”——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翻译
本文简要梳理自清末以来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百年翻译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以期认识英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文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影响。
清朝末年的戊申年(1908年)11月,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儿童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由孙毓修编译、编撰的《童话》丛书。《童话》丛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出版拉开了大幕。
《童话》丛书的出版自1908至1923年9月,历时十五年,共出版了三集计102种作品。 与英国被称为儿童图书出版的开创者纽伯利(Newbery)的儿童图书的出版一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童话》丛书不仅作为商业经营是成功的,同时也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举凡在中国儿童文学创设的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周作人、茅盾、郑振铎、冰心、赵景深等人都受到过它的影响。比如,1910年,十岁的冰心就接触到了《童话》丛书,并曾经将《大拇指》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弟们听。汇集102种作品的《童话》丛书凭哪些作品给人留以印象和影响呢?1920年代的文学评论家张若谷的话颇有启发——“我在孩童时代唯一的恩物与好伴侣,最使我感到深刻印象的,是孙毓修编的《大拇指》、《玻璃鞋》、《红帽儿》、《小人国》……等。”和张若谷一样,后来的文化名人们谈起《童话》丛书,不离嘴边的这些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英国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
中国对英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始于清末民初。如果说,1909年,周作人译王尔德的《安乐王子》(即《快乐王子》),尚缺乏儿童文学意识(以文言翻译,收入《域外小说集》),那么,《童话》丛书中编译的民间童话《大拇指》、第福的《绝岛漂流》(即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小人国》《大人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之节选)等作品则是专门面向儿童读者的。
行文至此,英国儿童文学就该登场了。编译要有原本,《童话》丛书的原本就来自英国。赵景深曾指出过,故事读本的来源凡三种:“1、Chamber’s Narrative Readers(《室内故事读本》);2、The ‘A.L’ Bright Story Readers(《快乐的故事读本》);3、Books for the Bairns(《小孩书》)”。(作者注:’Chamber’s Narrative Readers’其实应翻译成“钱伯斯故事读本”。)在大英图书馆可以查到这些原本的书目,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可以看到部分原本,这三种儿童文学出版物,在英国出版时间久、影响大。这就证实了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出场来接幕的《童话》丛书,的确是以英国出版的儿童文学(不都是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为重要资源的。
儿童文学是人类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现代文学。英国是引领现代性的国家,再加上勃兰兑斯所说的,英国人的儿童心性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英国成为儿童文学的发源地,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引领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潮流。所以,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期带来直接而重大影响的是英国出版的儿童文学,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孤立的事情。事实上,自1908年至今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一直从英国汲取着儿童文学的优质资源。
周作人对中国的“儿童文学”这一观念的发生具有开山之功。他用于阐释“童话”的理论方法,就是取自英国学者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的人类学派的神话研究。周作人说,对他影响最多的是安德鲁·朗格的《习俗与神话》、《神话仪式与宗教》这两部书,“因为我由此知道神话的正当解释,传说与童话的研究,也于是有了门路”。周氏的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滥觞之作的《童话研究》(1912)、《童话略论》(1913)、《古童话释义》(1913)就是运用朗格学说阐释童话的成果。安德鲁·朗格还是儿童文学的编撰家,他自1889年起,历时十八年,为儿童陆续编辑、刊行以十二种颜色命名的十二部《朗格童话》(又称《彩色童话集》),自问世以来,历久不衰,备受世界各国儿童们的喜爱。周作人很早就关注到朗格编辑出版的《彩色童话集》,并在文章中加以介绍。
郭沫若的《儿童文学之管见》也是儿童文学理论发生期的重要文章。在文中,郭沫若引用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童年回忆中不朽性之暗示》一诗中的诗句,然后很有见地说:“这种天光,这种梦境是儿童世界的衣裳,也正是儿童文学的衣裳。”可见,作为主张浪漫主义的创造社的主将,郭沫若在建构“儿童文学”观念时,受到了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深刻影响。
民国时期的英国儿童文学翻译
1949年之前的民国时期的英国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书有很高的眼光。
1913年,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被选了三篇故事,以《新小儿语》为书名,在上海的美华书馆出版(译者佚名),1930年,全本的《原来如此的故事》由张友松译出,书名为《如此如此》。1922年,赵元任翻译的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由商务印书馆辑出版。1922年,穆木天选译《王尔德童话》;1948年,巴金译《快乐王子集》。1928年,谢颂羔译罗斯金的《金河王》。1929年,梁实秋译巴利的《潘彼得》(即《彼得潘》)1930年,顾均正译萨克雷的《玫瑰与指环》。1931年,王清溪译金斯莱的《水孩》(即《水孩子》)。洛夫廷的《杜立特医生的故事》,1931年,蒋学楷译为《陶立德博士》,1949年,陈伯吹译为《兽医历险记》出版。1933年,赵景深译史蒂文森的《儿童的诗园》(即《一个孩子的诗园》)。1936年,朱琪英和尤炳圻分别翻译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的《柳林风声》。
上述作品除史蒂文森的《一个孩子的诗园》,均为幻想儿童文学作品。了解幻想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的人就知道,这些作品不仅是英国,也是世界幻想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民国期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水孩子》至少有五种译本,《彼得潘》至少有四个译本,《玫瑰与指环》和《王尔德童话》至少有三个译本。这说明,中国的英国儿童文学翻译领域已经显现出经典效应。
民国时期的英国儿童文学的介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名家译名作、名家评名作。比如,赵元任、赵景深、梁实秋、穆木天、顾均正、陈伯吹、张友松等译者在当时,特别是在后来,都分别是学术界、文学界、翻译界的名家。而周作人、赵元任、梁实秋、叶公超等名家曾以不同的形式,分别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柳林风声》、《彼得潘》这些经典作品发表过评论。在英国儿童文学翻译、评论上汇集名家的盛况,在对其他国家的儿童文学翻译上以及在此后的时代都没有再出现过。
对英国儿童文学的关注,也发生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出版之后,对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直接的影响。沈从文读了这本书很受触动,他说,“我想写一点类乎《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东西,给我的小妹看”,于是,在沈从文笔下,中国第一部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年)诞生了。1932年,陈伯吹创作长篇童话《阿丽思小姐》,采用与沈从文一样的写法,将阿丽思请到了中国。《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上发生的这种儿童文学翻译对创作的直接影响,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近四十年间的英国儿童文学翻译
1949年以后的二十年间,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儿童文学译介偏向苏联儿童文学,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的19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儿童文学又成为翻译、引进的重点。
从整体上看,近四十年间对英国儿童文学的翻译介绍,更具有国际性视野,呈现为系列化、系统化和跟踪性这样几个特点。在中国的翻译笔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文学版图不断被扩大:罗伯特·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亨利·哈格德的《所罗门王的宝藏》、弗雷德里克·马里亚特的《新森林的孩子们》以及托马斯·休斯的的《汤姆‧布朗的求学时代》这些维多利亚时代的名著,都被送到了中国儿童读者的手中。
英国二十世纪前六十年里的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内斯比特、米尔恩、罗夫汀、特拉弗斯、托尔金、C·S·刘易斯、玛丽·诺顿、琼·艾肯、艾伦·加纳等人的作品都陆续被翻译进来,其中不乏《彼得兔》(波特)、《杜立特医生》(罗夫汀)、《玛丽·波平斯阿姨》(特拉弗斯)、《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等系列作品。
通过翻译,1970年代以来的异彩纷呈的英国儿童文学可谓是目不暇接地进入了中国儿童读者的视野。杰奎琳·威尔逊的《手提箱孩子》、《1 + 1 = 0》、《坏女孩》、《非常妈妈》等作品,温尼·琼斯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苏珊·库珀的《灰国王》、《黑暗在蔓延》,迪克·金-史密斯的十几部动物小说都及时地被中国读者所了解。这一时期被翻译的作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尔德·达尔和J·K·罗琳。罗尔德·达尔的《女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玛蒂尔达》等作品,不仅深受中国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是当代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得中国评论家们青睐的作品。在艺术价值评判这方面,达尔的作品超过了更有知名度的J·K·罗琳的《哈利波特》。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是被跟踪着新作而翻译出版的,该系列产生了久远的的轰动性影响,这种影响也深入到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之中。
近十来年间,在翻译西方图画书的热潮中,英国的图画书同样成了引进的宝贵资源。波特的《彼得兔》系列被完整翻译出版,作为世界图画书的早期作品,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昆汀·布莱克和他的《光脚丫先生》等作品、约翰·伯林罕和他的《迟到大王》等作品、安东尼·布朗和他的《大猩猩》等作品,在中国都确立了经典图画书作家、经典图画书作品的地位。
“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语)。回顾百年历史,如果没有英国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会是什么样子,这是无法假设的,但可以肯定地是,英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引进,给中国儿童文学从理念到创作都带来了具体而深刻的影响,而最重要的是,大量经典、优秀的英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给中国孩子的童年阅读,带来了深切而丰富的感受。我们可以期待,所有这些英国儿童文学的已经翻译的作品,还有今后不断增添的新的翻译作品,还将给一代一代的中国儿童带来童年的阅读快乐。
文章内容可通过“创作共享”版权许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传播
撰稿人: 朱自强
学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学术领域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研究。出版《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著有个人学术著作十余种,代表作有《儿童文学的本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儿童文学概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