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
出生: 1854年10月16日 逝世: 1900年11月30日 性别: 男性 职业: 作家、戏剧家1854年10月16日,生于都柏林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属于盎格鲁爱尔兰阶层,是风格浮夸、炫耀、机智的剧作家、诗人和评论家。他曾对法国作家说:“为生活,我投入所有天赋;为创作,我只投入才华” 。他的创作生涯始于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并发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Picture of Dorian Gray),以及随后三部获得高度关注和巨大成功的喜剧:《温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1895)和《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1895)。1895年,在他声望的顶峰,王尔德因同性恋行为而入狱,后为此经历发表作品《雷丁监狱之歌》(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照片来源: Oscar Wilde by Napoleon Sarony, British Library主要作品
相关文章


王尔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
爱尔兰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曾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伦敦戏剧界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连珠妙语常让上流社会忍俊不禁、捧腹不已。在本篇文章中,时尚历史学家安伯·布查特深入探讨王尔德与流行风尚之间的关系。


百年沉浮:王尔德在中国的文学命运
本文讲述奥斯卡·王尔德在中国的故事,从五四运动时期王尔德首度被译介到中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受欢迎的王尔德改编剧,再到2015年《不可儿戏》在北京上演,一同回顾这位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百年沉浮史。

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与读者分享了其在翻译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不可儿戏》中的所想所感,通过从原文及译文中多处取例分析,生动有趣地诠释了他是如何将王尔德作品中那字里行间的“毒舌”与“嘲讽”渗透到中文译本里。

一笑百年扇底风──《温夫人的扇子》百年纪念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为读者生动介绍奥斯卡·王尔德的成名剧作《温夫人的扇子》,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设定以及关键的情节发展,深入探讨了这位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如何以“反讽”与“幽默”从而对他身处的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提出尖锐挑战。

马修·斯威特论《道连·格雷的画像》
此部短片为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低俗怪谈》系列剧集的动画宣传片第三部,由导演Gergely Wootsch于动画制作公司Beakus创作。这部带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启发,由马修·斯威特阐述小说的来龙去脉。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城市
异化的现代自我是大城市而非乡村或小镇的产物。凯瑟琳·穆林描述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代主义时期,作家对于城市的感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通常这个城市就是伦敦,对詹姆斯·乔伊斯来说则是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