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的译介

从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到“癫狂女巫”安吉拉·卡特,从林纾、魏易合译的《贼史》到风靡全球的“神探”夏洛克,从百花齐放的清末民初到万物待新的新中国,秉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被视为“改良社会、救国救民手段”的外国翻译文学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英国文学到底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它们的出现对晚清、民国乃至解放后的新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与影响?本专题为你揭开那些最为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来到中国后的“奇妙历险”,探讨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及为什么被选择与译介,译文与原著之间又有哪些微妙却意义重大的关联与矛盾?译者们遇到了什么样的语言困难和文化挑战?中国读者又是如何理解、接纳这些作品的?

1853 英国文学在中国

1896 福尔摩斯在中国的故事

1902 雪莱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

1903 从“舌克斯毕”到“莎士比亚”:莎翁作品的现代诠释

1908 是什么促使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

1909 翻译奥斯卡·王尔德

1925 勃朗特中国“奇遇记”

2004 如何读懂安吉拉·卡特?

上一个专题
下一个专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