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图书馆携同奥斯卡·王尔德数字化手稿,参加香港国际文学节,举办王尔德主题讲座,并在文学节期间分别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和香港大学举行一系列相关活动。
网络与全球化时代的王尔德
大英图书馆于2018年11月参加香港国际文学节,举办王尔德主题活动,一同聚焦王尔德的生平、著作及其文学遗产。
探索王尔德的四部经典剧作
奥斯卡·王尔德的哥特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初登于1890年的《利平科特月刊》,后扩订为小说,被英国书商W·H·史密斯以小说“污秽”为由拒绝出版。此书探究了唯美主义的原旨:沉醉享乐、为美而美、为艺术而艺术。道连投身堕落之道和感官享受;他本人青春永驻,其画像却代为受过,渐因他的所作所为老朽腐坏。部分评论界人士排斥此书,王尔德之妻康斯坦丝哀叹,“没人再和我们说话”。但很多批评家认为该作有道德寓意,让主角领受到应得的报应。而作者在序言中宣称:“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
查看更多奥斯卡·王尔德的第一部大热剧作,即是1892年上演的《温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这部喧闹的喜剧刻画上流社会的生活,剧情错综复杂,只有王尔德的连珠妙语才足以驾驭。故事虽异想天开,却赏心悦目:妻子怀疑丈夫在外有染,最后发现“外遇对象”竟是自己的生母。该剧一经上演,便在伦敦西区各大剧院风靡一时,王尔德也因此大赚一笔。《温夫人的扇子》虽有妙语隽言,却不单是为了娱乐大众,本质上这仍是一部讽刺社会的精妙作品,针对的正是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妇女和性所抱有的伪善态度。
查看更多在奥斯卡·王尔德这位爱尔兰剧作家的嘴里,《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是“蝴蝶写给蝴蝶”的剧本。这则故事讲述求爱、订婚和假面——青年杰克和亚吉能·孟克列夫追求两位年轻女性,可她们都一心要嫁给某个名为“任真”的男子。故事以时髦的伦敦社交圈为舞台,充满机趣和雕凿,有着精心打磨的外表形式。这部首演于1895年情人节的戏剧,是王尔德最后的一部剧本。
查看更多写于1895年的《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是奥斯卡·王尔德继1892年创作《温夫人的扇子》、1893年创作《无足轻重的女人》之后的第三部社会喜剧。在轻松琐屑和诙谐打趣的表面之下,王尔德探讨的是政治力量与个人道德之间的严肃问题。
查看更多深度解读
《不可儿戏》导读
《不可儿戏》借鉴荒唐剧和通俗剧元素刻画某种社交圈的生活。在本文中,约翰·斯托克斯教授探讨奥斯卡·王尔德如何把多种戏剧元素融合成一出讽刺杰作,以及剧中隐含的超越时代的进步情怀。
查看更多王尔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
爱尔兰诗人、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曾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伦敦戏剧界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他的连珠妙语常让上流社会忍俊不禁、捧腹不已。在本篇文章中,时尚历史学家安伯· 布查特深入探讨王尔德与流行风尚之间的关系。
查看更多王尔德在中国的故事
百年沉浮:王尔德在中国的文学命运
本文讲述奥斯卡·王尔德在中国的故事,从五四运动时期王尔德首度被译介到中国,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受欢迎的王尔德改编剧,再到2015年《不可儿戏》在北京上演,一同回顾这位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百年沉浮史。
查看更多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与读者分享了其在翻译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不可儿戏》中的所想所感,通过从原文及译文中多处取例分析,生动有趣地诠释了他是如何将王尔德作品中那字里行间的“毒舌”与“嘲讽”渗透到中文译本里。
查看更多一笑百年扇底风──《温夫人的扇子》百年纪念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为读者生动介绍奥斯卡·王尔德的成名剧作《温夫人的扇子》,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设定以及关键的情节发展,深入探讨了这位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剧作家是如何以“反讽”与“幽默”从而对他身处的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提出尖锐挑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