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城市的興起
十八世紀的英國,城市急速擴張,人們不斷湧入城市尋求工作。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探討在倫敦以及英國北部的新興工業城市中,這種變化對於街頭生活與人們生存狀況的影響。
十八世紀的城市生活想必會激起一種頭暈目眩的混雜感受:恐怖與興奮,威脅與祝福,還有敬畏與憐憫。
人口增長
英國的人口在這個時期急速增長,從1700年的五百萬人增長到了1801年的九百萬人。許多人離開鄉村,到鄰近的城鎮和都市尋找新的就業機會。還有一些人從更遠的地方來:比如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的鄉村,甚至還有來自歐洲大陸的廣大區域。
以現今的標準來看,大多數十八世紀城鎮的人口都相當年輕化。吸引年輕人進城的是固定的全職工作,以及城市所能提供的各式娛樂,比如劇院、酒館和遊樂園,還有展示最新時尚的商店。
在倫敦,每年更是有上千上萬的年輕人湧入,他們中的許多人以學徒的身份在這個都城的數千名商人手下工作。其他初來乍到者則受僱為家僕,為那些開始享受在優雅的聯排別墅中生活的貴族家庭服務。
到了十八世紀末,雖然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在新進城的人流的不斷補充下,倫敦的人口數達到了將近一百萬。到了1800年,幾乎有十分之一的英國人口都住在首都倫敦。在其他地區,成千上萬的人口則遷往英格蘭北部那些飛速發展的工業城市,例如曼徹斯特(Manchester)和利茲(Leeds),在那些從1750年開始興起的新工廠和紡織廠裏開始工作。
街頭生活
馬車在鵝卵石路上發出的咔嗒聲,人們進行日常買賣的嘰喳聲,城市的街道與這些喧鬧聲交相呼應。許多輛出租馬車在這裏那裏地緩慢行駛,幾百架手推車也在跑前跑後地運送貨物。轎子扭來扭去穿過窄小的街巷,把富有的乘客送達他們做生意的地方,同時數千行人正急匆匆地穿梭往來。
十八世紀的城市生活常常是混亂無序的。許多城鎮裏那縱橫交織的狹窄街巷自中世紀以來就沒怎麼改變過,給馬拉的交通工具造成了越來越多的不便。也和今天一樣,許多城市都容易出現交通擁堵。例如在1749年,一起發生在倫敦橋上的交通堵塞困住了數百人,將近三小時後才重新疏通。
人群與人民
人口的增長給許多英國城市增添了不小混亂。人群充塞著每一條街道。許多街頭商販四處「叫賣」商品,宣傳物品的價值,提供相應的服務。比如擠奶女工,賣橙子的小販,賣魚婦和賣餡餅的,都在街上遊走,兜售他們的各式貨物,而那些磨刀的還有修理椅子和家具的,也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
人們蜂擁圍在圖片店的櫥窗外,那裏展示著最新的諷刺漫畫,或是站在彩票店外面等待彩票結果。另一些人在選舉期間聚眾聽政客演講,或是看一場徒手拳擊比賽。家宅失火、意外事故、打架鬥毆和公開處決以及其他一系列城市奇觀,無論何時發生,總能吸引到數量龐大的觀眾,這種不斷升級的興奮感正是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生活環境
許多十八世紀城鎮骯髒且擁擠,通常也不夠衛生。倫敦的灰霾與污染尤其嚴重,以至於因為戶外霧霾太濃,繁忙的商店有時在正午就要點上蠟燭照明。許多遠道而來的旅行者進城時都注意到了倫敦的「味道」,從首都寄來的信件也常被認為帶著「煙熏」的氣味。
除了城市裏發臭的河水和令人窒息的污染,無數大街的中央都有敞開的下水道經過。這些水溝帶走人們的生活垃圾,肉店賣剩的廢料,還有每天街上留下的成噸的馬糞。在夏天炎熱的月份裏,多數城鎮和都市的道路都骯髒得令人難忍,而到了冬天,很多路段又會因為泥濘和積水讓人幾乎無法行走。
街道的改善
快到十八世紀末的時候,一些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問題的小舉措開始實施。比如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倫敦通過了一系列「鋪路法案」,為了使當地商業持續發展,提高了路面的有效排水,還修繕了道路。為了交通和道路通暢,法案規定要定期清掃路面,同時要求跨街而設的危險店鋪招牌必須移除。
街道的照明也同樣有所改善。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油燈在許多城鎮裏被廣泛使用,由各家住戶按照當地價格支付費用。到了1800年,許多遊客來到倫敦,都被他們眼中那明亮的城市燈光迷倒了,這樣的燈光也成了大多數歐洲城市的艷羨之物。
城鎮和都市的管理者還通過興建新的道路和街道緩解了交通擁堵的大問題。到了十八世紀末,大片區域的老舊房屋被逐步拆除,以便修建新的關卡收費公路(一種在新修的路段設立關卡徵稅的方式,這些稅金被用來進行道路改善),以此配合不斷發展升級的馬車交通運輸。
撰稿人: 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教授馬修·懷特是赫特福德郡大學歷史系的研究員,專研十八至十九世紀倫敦的社會歷史。馬修的專業研究興趣包括犯罪、懲罰和警局製度的歷史,以及城市化的社會影響。他最近發表的作品主要關註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公共司法形式的變遷,尤其關注群眾被處決及其他司法的懲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