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和叛逆的孩子
通過兒童文學、教育著述和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自己的童年經歷,薩利·沙特爾沃思(Sally Shuttleworth)教授剖析簡·愛童年的激情和叛逆。
「我很慶幸你跟我非親非故,我直到死也不會再喊你一聲舅母。我長大後也不會來看你,如果有人問我有多喜歡你,你是怎樣對我的,我會說一想到你我就想吐,你對待我心狠手辣,毫不留情。」(第四章)[1]
1847年,《简·爱》問世,給世界帶來一股清流——一個激動、憤怒和叛逆的孩子。十九世紀前半葉,兒童道德教誨書裏有很多情緒激動的孩子,但都是反面例子,代表錯誤和罪行。這種小孩必須改過自新,否則要大難臨頭。但《簡·愛》則不然,夏綠蒂·勃朗特顯然希望讀者站在這個叛逆的孩子一邊,對抗成人的暴政。
激情與叛逆
與查爾斯·狄更斯數年前出版的《孤雛淚》(Oliver Twist,1838)不同的是《簡·愛》屬於首批探討兒童心理和感受的小說,是女主角成年後的第一人稱回憶,充滿一手經歷所特有的濃郁感。從第一頁開始,我們就看到,舅母把簡看作眼中釘,認為她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是個異類,並想讓她「更合群,更守孩子應守的規矩」。舅母的觀念顯然受到一些兒童教誨書的影響,例如繪本《艾倫之淘氣姑娘悔過記》(Ellen, or the Naughty Girl Reclaimed,1811),隨書還附送一頂紙裁的帽子。書中描繪一個扔掉課本的淘氣女孩,最後學會做一個自控、安靜和聽話的乖女兒,「一心要討親愛的媽媽歡心」。另一個例子是《訓導之花》(Flowers of Instruction,1820)的小主角。這個滿腹怒氣的孩子嫉妒弟弟妹妹,總與他們為難,但在媽媽的教導下學會控制「狂暴的怒氣」。書裏告誡孩子,不會自控將淪落到犯罪乃至更可怕的境地,一些醫書認為,這樣的孩子成年後會徹底癲狂。
不同於這些說教文學中的淘氣鬼,簡是叛逆的孩子,堅信自己有叛逆的權利。她懷著一顆“叛逆的心」,把自己的心境比作「不屈的奴隸」(第二章)。簡與文中後來登場的羅切斯特的「瘋妻」有著微妙的聯繫——「瘋妻」是一個混血兒,來自實行奴隸制的西印度群島——語言上的微妙的呼應呼之欲出。以她的憤怒、她的激情,簡遠遠背離維多利亞兒童「乖乖待著不能多嘴」的傳統模範。相反,她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具有同情心的兒童觀。這種觀念強調成人應關注孩子的感受和痛苦。未成年的孩子不只是一張白紙,也會受情緒的折磨,甚至比大人更敏感。在《家庭教育》(Household Education,1849)中,哈麗雅特·馬蒂諾(Harriet Martineau)指出,恐懼帶給孩子的痛苦未得到充分的體認,父母全然不知「幼小心靈的痛苦,稚嫩神經的抽搐,白天靈魂的壓抑,夜晚睡夢的恐怖」。她談到自己對魔法提燈和燈下陰影的恐懼,與被鎖在紅色房間裏的簡對搖曳變幻的光澤的恐懼如出一轍(《家庭教育》第十章,影響力的控制——恐懼)。
羅伍德和科恩橋女子教會學校
簡被舅母打發到寄宿學校,她指望生活會變好,但她想錯了。羅伍德學院於科恩橋女子教會學校(勃朗特曾就讀的寄宿學院)有一定程度的借鑒。在1824-25年間,夏綠蒂·勃朗特、她的姐姐瑪麗亞和伊麗莎白,以及妹妹艾米莉一起在該校就讀。在此期間,瑪麗亞和伊麗莎白還染上肺癆,後來死去;學校一度爆發斑疹傷寒,這些經歷顯然給她在科恩橋的回憶蒙上一層灰寒。但勃朗特神父把女兒送去的時候,確實有充分理由相信這是一所好學校,和其他類似的機構也沒甚麼不同。勃朗特筆下的羅伍德寄宿學校灰冷陰澀,但和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1839)中描繪的約克郡多斯男童學堂(Dotheboys Hall)的恐怖光景還是很不一樣。布羅克赫斯特先生,作為學校說一不二的人物,部分原型是福音派教士、科恩橋校長卡勒斯·威爾遜神父(Reverend Carus Wilson)。布羅克赫斯特送給簡一本《兒童指南》,其中包括「馬沙·格——沉迷說謊欺騙的淘氣鬼的恐怖之死」這樣的故事,無疑有卡勒斯·威爾遜自己某些作品的影子——無論是《人之初故事集》(Child’s First Tales,1839)還是他的雜誌《兒童之友》(The Children’s Friend),都包含很多控制不住情緒或說謊的孩子不得好死的故事。為了懲罰簡說謊,布羅克赫斯特讓簡在全班同學面前站上凳子,命令女孩們今後把她當作空氣。根據小說家伊麗莎白·休厄爾(Elizabeth Sewell)回憶,在她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就讀的學校,女孩說謊的懲罰是穿一件黑袍罰站,脖子上圍一條象徵騙子舌頭的紅布,布上寫著大大的「騙子」字眼 。身體受難則靈魂得救是這類嚴酷懲罰背後的指導思想。在《簡·愛》中,夏綠蒂·勃朗特挑戰這些觀念,以飽蘸同情的筆墨描繪一個叛逆的孩子,從而推動了維多利亞時代兒童觀的改變。
撰稿人: 薩莉·沙特爾沃思(Sally Shuttleworth)
薩莉·沙特爾沃思是牛津大學的英語文學系教授,她專攻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以及文學與科學之間的內在關係。她出版的作品包括《夏綠蒂·勃朗特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心理學》(Charlotte Brontë and Victorian Psychology)還有《兒童的心靈:1840-1900年代,文學,科學,藥學中的兒童發展》( The Mind of the Child: Child 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Science and Medicine, 1840-1900)。她出版了牛津經典版的《簡·愛》和《安·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