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和傑里的《倫敦生活》
佚名作者「溫和筆者」(The Gentle Author)探察了皮爾斯·伊根(Pierce Egan)所著的十九世紀暢銷書《倫敦生活》(Life in London),書中通過湯姆(Tom)和傑里(Jerry)「在倫敦城區的漫遊和狂歡」,向讀者展示了都市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獨特景觀。
這幅卷首插圖旨在表明《倫敦生活》中所記錄的生活的多樣性,涵蓋了從位於圓柱頂端王座之上的國王到底座上位於社會最底層的人,位於中間的是故事的三位主角,在城中漫遊的湯姆、傑里和羅傑克(Logic)。在皮爾斯·伊根筆下,他們的歷險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成了當時的暢銷作品,並於1820年結集成冊,在十九世紀餘下的時間裏從未絕版,還被改編成至少五個不同版本的舞台劇,描繪了一種社會景象,驗證了隨後出現在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和亨利·梅休(Henry Mayhew)的社會評論中描述的場景。
十九世紀以前對城市貧民和倫敦東區生活的記述很少見,《倫敦生活》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描繪了這一時期都市中的富人社會和貧民群體,並對這兩者進行了對比。雖然本書形式上是虛構作品,但從頭至尾細節詳實,足以使讀者相信這是一幅真實的社會圖景。
合力完成本書插圖的艾薩克·理查德·克魯克香克(Isaac Richard Cruickshank)、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ckshank)兩兄弟和本書作者皮爾斯·伊根基本上以自己為原型塑造了三位主角湯姆、傑里和羅傑克,並藉此機會戲劇化地呈現了他們自己的荒唐事來博取大眾的笑聲。克魯克香克兄弟的父親在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是位成功的政治漫畫家,兩兄弟在《倫敦生活》中創作的插圖使得這一家族在十九世紀再次聲名顯赫,也促成了喬治·克魯克香克與狄更斯的長期合作。
傑里·索恩(Jerry Hawthorn)與科林蒂安·湯姆(Corinthian Tom)從鄉下進城,意在尋歡作樂、追逐時尚,同時見識傳統的化裝舞會、展覽和社交活動。不僅如此,為了「體驗『一點生活』」,他們還去參觀拳擊比賽、鬥雞場、監獄和酒館,這些地方是貧民自娛自樂的場所。兩人是在厭煩了上流社會之後,才產生了去往倫敦東區「體驗『一點生活』」的念頭。在倫敦東區一家名為「全高」(All Max)的酒館裏,他們見到了一個形形色色的群體,或如伊根所描述的那樣:「不論是誰,只要來了就會受歡迎,膚色或國籍都不是障礙……這群人確實魚龍混雜——來自東南亞或印度的水手、黑人、海員、運煤工、清潔工、有色人種婦女、老年人、年輕人,偶爾還有幾位曾經面容姣好的姑娘,所有人都在一起歡快地跳舞。」在克魯克香克兄弟所繪的插圖中,羅傑克一條腿上坐著黑人姑娘薩勒、另一條腿上坐著花俏女郎南斯,傑里正往小提琴手嘴裏倒杜松子酒,湯姆在與老闆娘梅斯夫人推杯換盞,所有這些都展現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輕鬆自在的多種族社會,在這里社會各階級顯然可以輕鬆相處。
《倫敦生活》與菲爾丁(Fielding)、斯摩萊特(Smollet)和斯特恩(Stern)筆下的歡鬧場景類似,同時又預告了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傳》(Pickwick Papers)中的一系列滑稽怪誕的場景,其中的幽默與其所處的時代生動地對話,然而兩個世紀後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十九世紀末,薩克雷(Thackeray)對這部作品仍戀戀不捨,但同時也承認這喜劇已經過時,「至於這本書的文學內容,它們已經乾淨徹底地過氣了……」,他寫道。同時他留存著對克魯克香克兄弟所繪的插圖的熱愛(下面您會看到),並宣稱:「但是那些畫!啊!那些畫高貴依舊!」
撰稿人: 「溫和筆者」(The Gentle Author)
在2009年的八月,佚名作者「溫和筆者」(The Gentle Author)開啟了博客網站「斯皮塔佛的生活」(Spitalfields Life)。這個計劃旨在一天發表一個故事,並持續二十七年零四個月最終創作一萬個故事,主要是講述了倫敦東區的文化和生活。這個項目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吸引了廣大的讀者群,而這個博客已經被出版為一系列暢銷書,包括《斯皮塔佛生活》(Spitalfields Life)和《溫和筆者的倫敦合集》(The Gentle Author’s London Alb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