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風聲》及其中國之旅
本文簡要介紹了英國經典兒童文學作品《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及其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並回顧了這部散文體兒童作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國的譯介和接受情況,再一次證明兒童文學沒有國界,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文學。
《柳林風聲》及其作者
《柳林風聲》是英國兒童文學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該書1908年一經出版便風靡英國,成為一代代不同年齡的讀者特別是兒童的心愛讀物,被譽為英國散文體作品的典範、兒童文學黃金時代的壓軸之作。二十世紀末,英國的權威學術雜誌《羅格斯》(Logos)評選了一百零五部「一個世紀以來改變人們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名作,《柳林風聲》榜上有名。
格雷厄姆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童年十分不幸,幼年時母親病逝,外婆把他帶到鄉間撫養長大。童年生活使他終生喜愛田野風光,熱愛大自然,這正好也為他進行以小動物為題材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他小時候流連的蘇格蘭田野風光,成為後來《柳林風聲》中鼴鼠、河鼠和蟾蜍先生結伴暢遊的世界。
格雷厄姆在創作這部童話之前,已經出版過《黃金時代》(1895)、《美夢時光》(1898)等兒童文學作品,並獲得廣泛的讚譽,但真正為他贏得世界性聲譽的還是《柳林風聲》。這不僅是因為《柳林風聲》曲折有趣的故事情節,也在於其細膩典雅的文筆,以及對大自然的生動細緻的描寫,或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本書是他深沉父愛的見證。格雷厄姆的兒子阿拉斯泰爾(綽號「小老鼠」)生下來就有嚴重的眼疾,從四歲起,格雷厄姆就開始每天給他講以鼴鼠、河鼠、蟾蜍和獾為主角的系列故事,兒子聽得入迷,後來為了說服兒子離開他去海邊度假,他答應把這個故事一篇一篇寫下來,然後郵寄給他,請他母親每天晚上唸給他聽。「小老鼠」阿拉斯泰爾愛聽的這個關於鼴鼠、河鼠、蟾蜍和獾的故事,經過作者進一步的修改整理,就成了後來的這部《柳林風聲》。
《柳林風聲》中的故事
《柳林風聲》的主角是四位擬人化並且性格各異的小動物——溫和善良的鼴鼠、聰明熱情的河鼠、成熟穩重的獾以及驕傲魯莽的蟾蜍。溫和而富於好奇心的鼴鼠結識了機靈又熱情的河鼠,從此鼴鼠開始了不同於以往幽居洞穴的河岸生活,鼴鼠與河鼠一起探尋大自然的優美風光,林間的風、絢爛的陽光、潺潺的河流都讓他們著迷。而在一次野林探險中,鼴鼠終於結識了一心想要認識的獾,獾的大氣穩重令他折服。後來,三人共同的朋友——富有的蟾蜍,因為揮霍浪費,追求新奇的東西,並且不顧三位好友的勸阻,終於釀出了慘禍,鋃鐺入獄。不甘心的蟾蜍在獄卒女兒的幫助下越獄,歷經艱難和險阻,終於回到了家鄉,卻驚愕地發現,自己富麗堂皇的宅邸被野林的強盜們佔領了。最終,蟾蜍在三位好友的幫助下,擊退了野林強盜,奪回了宅邸,同時也改過自新,成為一名受人歡迎的體面紳士。
正如本書的介紹中所說,「這是一本少年之書,所以因此或者專是給少年看,以及心裏還有少年精神活著的人們看的。這是生命,日光,流水,樹林,塵土飛揚的路,和冬天的爐邊之書。這與《愛麗絲夢遊仙境》相並,成為一種古典。」這本書是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愛不釋手的佳作,他曾寫信告訴格雷厄姆,他把《柳林風聲》一口氣讀了三遍。 《柳林風聲》也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最喜愛的文學作品,據說《哈利波特》中的赫夫帕夫的象徵獾,其創作原型就是本書中的獾先生。《柳林風聲》至今已被譯成世界上幾十種文字出版,曾經先後多次被改編成戲劇、電影和卡通片等,都很受歡迎。英國著名作家、《小熊維尼》的作者米爾恩(A. A. Milne)早在1929年就將本書中的部份情節改編成舞台劇上演,劇名為《蟾蜍宮的蟾蜍》。美國卡通大師沃爾特·迪斯尼還根據本書攝製了一部動畫電影《蟾蜍先生》(Mr. Toad)。
《柳林風聲》的漢譯
最早把《柳林風聲》介紹給中國讀者的是著名文學家周作人。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周作人是中國提出兒童本位理念的第一人,他一直非常關注兒童文學的發展,而且親自從事兒童文學研究和翻譯。早在1919年,他就翻譯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中國第一個翻譯和介紹安徒生童話的人。
1930年8月,周作人在《駱駝草》雜誌上發表文章《楊柳風》 (即The Wind in the Willows),大力推薦這部作品給中國讀者:「平常或者有人覺得買洋書總是一件奢侈的事,其實我也不能常買,買了也未必全讀,有些買了只是備參考用,有些實在並不怎麼好,……這本《楊柳風》我卻是一拿來便從頭至尾讀完了,這是平常不常有的事,……無論這給別位看了覺得怎樣,在我總是很滿意」,並鼓勵有能力的譯者將其譯成漢語:「《楊柳風》……的確是二十世紀的兒童(1歲到25歲!)文學的佳作,值得把它譯述出來,只是很不容易罷了。」
在他的推動和幫助下,1936年有兩個漢語譯本在中國出版。這是《柳林風聲》在中國最早的譯本,譯者分別為朱琪英(又名薛琪瑛)和周作人的學生尤炳圻,各用周作人的兩篇文章為序,尤炳圻譯本還配有著名畫家豐子愷畫的插圖。
此後,中國的一代代翻譯家們繼續不斷地嘗試把這部優秀的作品介紹給中國的兒童讀者,《柳林風聲》成為最廣為翻譯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尤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新的譯本不斷推出,迄今為止,已共有近九十種漢語譯本,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改寫本、簡寫本、繪本等,書名也各有不同,如《柳林風聲》、《楊柳風》、《拂過楊柳的風》、《柳樹間的風》、《柳樹林的秘密》、《鼴鼠柳林奇遇記》、《鼠的遐思》、《柳林四俠》、《柳林中的風聲》、《蛤蟆傳奇》、《風吹楊柳岸》等等。這些譯本風格各異,其中以楊靜遠譯本《楊柳風》(1997)和任溶溶譯本《柳樹間的風》影響最為廣泛。
從翻譯的角度來看,《柳林風聲》的翻譯難度不小。從語言來說,原作故事引人入勝,語言清新優雅,就像是富有詩意的散文,讀起來很有韻味,並伴以恰到好處的英式幽默。如何克服中英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將二十世紀初英國鄉村的生活場景成功再現給中國讀者,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比如,小說中蟾蜍因為偷竊汽車被關進監獄,後來偽裝成洗衣女工才得以逃脫,坐上了一條駁船。撐船的女人要求他幫忙洗衣服,格林厄姆將蟾蜍與衣服的“戰鬥”過程描述得十分生動精彩,其中有這麼兩句:“Nothing that he could do to the things seemed to please them or do them good. He tried coaxing, he tried slapping, he tried punching; they smiled back at him out of the tub unconverted, happy in their original sin”,這段話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衣服描繪成了淘氣的孩子,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地表現出蟾蜍手忙腳亂的場景。特別是其中coaxing、slapping、punching等一系列動詞,非常傳神。譯者楊靜遠將其處理為:「不管他怎樣努力,總討不到那些衣物的歡心,和它們搞不好關係。他把它們又哄,又擰,又搧耳光,可它們只是從盆裏衝他嬉皮笑臉。心安理得地守住它們的原罪,毫無悔改之意。」楊採用「歸化」的翻譯手法,把這幾個詞翻成「哄」、「搧耳」和「擰」,並且調整了語序,成功地引起中國小讀者的共鳴,讓人忍俊不禁,從而牢牢抓住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其實,僅以故事中的主角之一“Toad”的名字為例,翻譯之難便可見一斑:原本驕傲魯莽的Toad是故事的中心,在朋友們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回理智,成長為一名體面的紳士。所謂「一名之立,旬月踟躕」[1],是譯成含貶義的名稱「癩蛤蟆」?還是中性通俗的名稱「蛤蟆」?或是譯成學名「蟾蜍」?又或是音譯為「托德先生」?譯者們都曾為此煞費苦心,翻譯效果也是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在翻譯“Mr Toad”的名字時,音譯的方法並不合適,因為Toad是書中的四個主要人物之一,漢語讀者根本無法「托德先生」這個譯名中明白其為何物,所以用意譯的方法更恰當。但是,不管是「蛤蟆」還是「癩蛤蟆」,在漢語語境中都會引起一些與源語文本無關的、比較負面的聯想,譯成「蟾蜍先生」應該更合適一些。
結語
好在,兒童文學沒有國界,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文學,因為童心總是相通的。正是這些譯本,幫助中國的讀者了解並喜歡上了這部經典作品。相信隨著中英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將來會有更多更好的譯本出現,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尤其是小朋友,在格雷厄姆創造的童話世界裡流連忘返。正如安東尼·霍普(Anthony Hope)在為格雷厄姆撰寫的墓誌銘中所寫:「所有時代的兒童和所有時代的文學都因為他而更加幸福。」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创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撰稿人: 滕梅
滕梅,中國海洋大學英語系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成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及兒童文學翻譯,出版專著2部,譯著3部,發表論文4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翻譯研究院基金項目等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