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和犯罪小說
為甚麼犯罪小說會在十九世紀如此流行?文學是如何恰到好處地平衡恐懼心理、社會輿論和娛樂之間的關係?該專題為你梳理犯罪小說的發展脈絡,從廉價怪談、維多利亞時期的地下犯罪世界,到夏洛克·福爾摩斯故事的永恆經典。
犯罪的驚情
十九世紀早期,城市人口膨脹,英國各城市成為貧窮、污穢、腐敗和罪惡的溫床。街巷如迷宮,宅戶破敗,窮人和富人毗鄰,烏煙瘴氣瀰漫,遊民行蹤不定,這一切都為犯罪滋生營造出了理想環境。出版界把握公眾對城市犯罪既害怕又好奇的心理,以前所未有的數量發表各類新聞、小說、短篇故事、海報和歌謠,這些作品充斥著對暴力和邪惡添油加醋的描繪。隨著哥特小說的興起和煽情新聞故事的亮相,犯罪小說即將作為新文學類型登場。
查看更多偵探小說的興起
1829年,歷經十七年的爭論,為了以最好的方式控制和保護不斷增長的人口,倫敦警察廳宣告成立。在此之前,法律的執行只能靠無薪酬的保安和守衛,效果無從保障。1842年,獨立的「偵探局」成立,馬上引起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關注。他多次撰文,讚美新成立的偵探局,而且馬上就創造了第一個虛構的偵探角色:《荒涼山莊》中的貝克特先生,其原型是現實中的偵探查爾斯·菲爾德。調查兩宗謎案(查實孤兒身份、破解一宗謀殺)的過程中,貝克特意識到兩者的關聯。在小說末尾,他宣稱案情真相大白,並細細闡述推理過程。這是經典的破案陳詞橋段在英國文學中的首次亮相。
查看更多廉價怪談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識字率上升、印刷術進步,面向大眾市場的廉價小說應運而生。一種新形式的連載小說誕生,並很快成為出版界的熱門現象,那就是廉價怪談。這類作品的「驚悚」部分源於對謀殺、盜賊和城市黑暗面的詳述;「一便士」則代表每一號次的價格。最早的廉價怪談受維多利亞時代以前的通俗哥特小說影響,充斥著吉普賽、海盜和浪漫冒險的元素,但後來逐步把焦點轉移到真實犯罪,以及後來的真實偵探。
查看更多以殺頭為娛樂
維多利亞時代依然公開執行處決,也經常引來成千上萬的圍觀者——托馬斯·庫克旅行社甚至給這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看客安排專程列車。1849年,查爾斯·狄更斯和三萬多名圍觀群眾一起見證了一對惡貫滿盈的殺人犯夫婦瑪麗亞和弗雷德里克·曼寧的絞刑。狄更斯被所見所聞嚇壞了,並在同年向《泰晤士報》致函,認為公開處決並不人道。又過了二十年,絞刑才被挪進監獄的高牆裏執行。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狄更斯對死刑的關注,包括《遠大前程》和《孤雛淚》(Oliver Twist)。
查看更多《孤雛淚》中的犯罪與貧窮
狄更斯的《孤雛淚》生動地描繪了倫敦地下犯罪世界的駭人圖景,在吸引讀者的同時提出對這樣的吸引作出的道德質疑,他尤其汲汲於向讀者披露關於貧窮的「真相」。這種貧窮,深入十九世紀英國城市骨髓,把很多人逼上犯罪的道路。
查看更多當評論界違背其初衷,把《孤雛淚》歸為講述通俗浪漫式犯罪故事的「新門小說」,狄更斯大感驚詫。這類「新門小說」美化犯罪的醜行,有鼓勵作惡的傾向。狄更斯在1841年版《孤雛淚》的序言中聲辯,該小說描繪的「悲哀現實」應是當頭棒喝才對。然而,作者也明白煽情的力量,他也想要喚起讀者的共情乃至促使讀者的行動。為了更有效地傳遞這份訊息,他以通俗劇、哥特小說、諷刺劇、情感故事和寓言式的描繪手法,對「真實」做了一定程度的修飾。各種文學類型風格巧妙地在小說中交織在一起,增強了文字的力量,使讀者始終興趣盎然,讓觀者時而笑中帶淚、時而破涕為笑。
查看更多開膛手傑克
1888年的秋天,五名女子在倫敦東區貧民窟相繼被害,兇手無從追緝。這個無名兇手被冠以「開膛手傑克」之名,成為至今仍在倫敦街頭陰魂不散的傳奇。警方因查不出兇手身份的無能成為諷刺出版物趨之若鶩的好題材。在最後一起兇殺發生後的四年裏,《警察畫報》還能從這樁丟人現眼的鬧劇中擠出一百八十四則的頭版故事。
查看更多夏洛克·福爾摩斯
犯罪小說的頂峰無疑屬於夏洛克·福爾摩斯故事的誕生。
自從在《血字的研究》中以「非官方私家偵探」的身份亮相以來,福爾摩斯一直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偵探形象。他的邏輯推理藝術、刑偵科學分析和排除不可能找出真相的手法,已是偵探類型小說的經典特徵。這位叼煙斗的大偵探家喻戶曉,標誌著犯罪小說的重大轉變:讀者不再熱衷於犯罪本身,而是對探案感興趣;這種興趣大到這樣的程度,福爾摩斯在《最後一案》中的「身亡」竟能引起公憤,逼得柯南·道爾(Conan Doyle)縱使百般不願,也只能讓他死裏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