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圖書館攜同奧斯卡·王爾德數字化手稿參加香港國際文學節,舉辦王爾德主題講座,並在文學節期間分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和香港大學舉行一系列相關活動。
網絡與全球化時代的王爾德
大英圖書館於2018年11月參加香港國際文學節,舉辦王爾德主題活動,一同聚焦王爾德的生平、著作及其文學遺產。
探索王爾德的四部經典劇作
奧斯卡·王爾德的哥特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初登於1890年的《利平科特月刊》,後擴訂為小說,被英國書商W·H·史密斯以小說「污穢」為由拒絕出版。此書探究了唯美主義的原旨:沉醉享樂、為美而美、為藝術而藝術。道連投身墮落之道和感官享受;他本人青春永駐,其畫像卻代為受過,漸因他的所作所為老朽腐壞。部份評論界人士排斥此書,王爾德之妻康斯坦絲哀歎,「沒人再和我們說話」。但很多批評家認為該作有道德寓意,讓主角領受到應得的報應。而作者在序言中宣稱:「書無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書有寫得好或寫得糟的。僅此而已。」
查看更多奧斯卡·王爾德的第一部大熱劇作,即是1892年上演的《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這部喧鬧的喜劇刻畫上流社會的生活,劇情錯綜複雜,只有王爾德的連珠妙語才足以駕馭。故事雖異想天開,卻賞心悅目:妻子懷疑丈夫在外有染,最後發現「外遇對象」竟是自己的生母。該劇一經上演,便在倫敦西區各大劇院風靡一時,王爾德也因此大賺一筆。《溫夫人的扇子》雖有妙語雋言,卻不單是為了娛樂大眾,本質上這仍是一部諷刺社會的精妙作品,針對的正是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婦女和性所抱有的偽善態度。
查看更多在奧斯卡·王爾德這位愛爾蘭劇作家的嘴裏,《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是「蝴蝶寫給蝴蝶」的劇本。這則故事講述求愛、訂婚和假面——青年傑克和亞吉能·孟克列夫追求兩位年輕女性,可她們都一心要嫁給某個名為「任真」(Ernest)的男子。故事以時髦的倫敦社交圈為舞台,充滿機趣和雕鑿,有著精心打磨的外表形式。這部首演於1895年情人節的戲劇,是王爾德最後的一部劇本。
查看更多寫於1895年的《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是奧斯卡·王爾德 繼1892年創作《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3年創作《無足輕重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之後的第三部社會喜劇。
深度解讀
《不可兒戲》導讀
《不可兒戲》借鑒荒唐劇和通俗劇的元素去刻畫某種社交圈的生活。在本文中,約翰·斯托克斯教授探討奧斯卡·王爾德如何把多種戲劇元素融合成一部諷刺傑作,以及劇中隱含的超越時代的進步情懷。
查看更多王爾德與維多利亞時代的風尚
愛爾蘭詩人、小說家奧斯卡·王爾德曾是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倫敦戲劇界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他的連珠妙語常讓上流社會忍俊不禁、捧腹不已。在本篇文章中,時尚歷史學家安伯· 布查特深入探討王爾德與流行風尚之間的關係。
查看更多十九世紀的劇院
在十九世紀初的倫敦,其實只有兩家劇院。今天,榮譽退休教授杰姬·布拉頓(Jacky Bratton)將帶領我們追溯歷史,了解劇院在十九世紀的發展,探索在這一時期湧現的新場所、表演的新形式和戲劇作家。
查看更多王爾德在中國的故事
百年沈浮:王爾德在中國的文學命運
本文講述奧斯卡·王爾德在中國的故事,從五四運動時期王爾德首度被譯介到中國,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廣受歡迎的王爾德改編劇,再到2015年《不可兒戲》在北京上演,一同回顧這位偉大作家及其作品的百年沈浮史。
查看更多與王爾德拔河記──《不可兒戲》譯後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與讀者分享了其在翻譯奧斯卡·王爾德的作品《不可兒戲》中的所想所感,通過從原文及譯文中多處取例分析,生動有趣地詮釋了他是如何將王爾德作品中那字裏行間的「毒舌」與「嘲諷」滲透到中文譯本裏。
查看更多一笑百年扇底風──《溫夫人的扇子》百年紀念
余光中教授在本文為讀者生動介紹奧斯卡·王爾德的成名劇作《溫夫人的扇子》,通過分析劇中的人物設定以及關鍵的情節發展,深入探討了這位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劇作家是如何以「反諷」與「幽默」從而對他身處的維多利亞時期上流社會的價值觀提出尖銳挑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