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第一對開本》
出版日期: 1623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過世七年後,《第一對開本》編集成冊,題為《威廉‧莎士比亞先生的喜劇、歷史劇與悲劇》(Mr.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 Histories, & Tragedies),包含三十六部劇本。 《第一對開本》,以及廉價版四開本中收錄的劇文,為後世四百多年的演員和編導使用,在舞台上再現莎翁的戲劇創作。如果沒有第一對開本,十八部戲劇可能會失傳,包括《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馬克白》(Macbeth)、《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和《暴風雨》(The Tempest)。
莎士比亞的生平
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4月23日或前後,出生地為艾芳河畔斯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是約翰·莎士比亞的長子。莎士比亞的父親做手套生意,事業有成,在當地是氣派人物,母親瑪麗·阿登(Mary Arden)來自富裕地主之家。雖然莎士比亞的教育並沒有記錄可查,但他可能是讀過斯特拉福的語法名校國王新校(King’s New School),可以在學校學到拉丁文、希臘文、神學和修辭學。他的童年養育可能是天主教式的。十六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他也許觀看過旅行劇團在斯特拉福的巡迴演出。在十八歲時,莎士比亞迎娶安妮·哈瑟維(Anne Hathaway),兩人之後數年誕下三個孩子。
1592年,莎士比亞的創作生涯首次見於史料,當時,他是一名在倫敦工作的演員兼編劇,而且事業已相當穩定。人們相信,他在倫敦的職業生涯始於1585至92年間。在去世前不久的1613年,莎士比亞隱退封筆,此時已創作至少三十七部戲劇,其中三十六部收錄於《第一對開本》。大部份的莎翁戲劇在倫敦環球劇場(Globe)上演,這座露天劇場1599年建成於泰晤士河南岸。莎翁原始手稿全部失傳(《托馬斯·莫爾爵士》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據說莎士比亞曾修改部份手稿,並留下手跡),我們只能通過印刷本來了解其創作。
莎士比亞的四開本
1594年,莎士比亞戲劇首次成冊付印,其中可能包括悲劇《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這是一種廉價的小冊子,因其印刷方式得名“四開本”。至莎翁1616年去世,共有十八部他的戲劇以四開本形式問世。他的另外三部劇作以四開本的形式於1642年前出版。
由於存世的莎士比亞文學手稿僅有寥寥一處,首批印刷本是我們獲取其實際創作文本的唯一來源。以四開本形式的劇作在時代上與莎翁靠得最近,有一部分可能還保留了他的草稿或修訂本。另一些可能由出演過他的劇本的演員複述,提供了有關莎翁同時代的舞台實際信息。
莎士比亞的《第一對開本》
《第一對開本》是最早的威廉·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於莎翁去世七年後的1623年編集出版。各版對開本都是昂貴的大型書籍,是赫赫不凡的珍品。
在《第一對開本》收錄的三十六部戲劇中,有十七部在莎翁生前以良莠不齊的各種四開本付印,一部在他死後也印制為四開本,另外十八部則完全是首次成冊。這是《第一對開本》如此重要的原因;如果沒有它,十八部莎翁戲劇可能絕於人世。
約翰·赫明(John Heminge)和亨利·康德爾(Henry Condell)是《第一對開本》的編集者,既編輯文字,也監督印製。他們是莎士比亞的友人和演藝同儕。
為了盡量確保文本權威性,赫明和康德爾根據優良的四開本和手稿(現已失傳)進行編集,這些手稿包括演出台本(prompt book)、著者修訂本和創作草稿。《第一對開本》為現在所謂的劣質四開本提供了修正,這類劣質四開本的內容不真不全,也沒有作者授權,可能來自演員的複述。
標題頁的莎翁肖像由馬丁·德羅肖特(Martin Droeshout)雕刻,是僅有的兩幅有可能真實地表現莎翁相貌的肖像之一。莎翁去世時,德羅肖特年僅十五,兩人不太可能見過面。因此,這幅畫也許憑著第三者的回憶,或另一幅更早的肖像。作家本·約翰遜(Ben Jonson)為《第一對開本》撰寫了滿懷欽佩的引言,在這張標題頁圖片中可見,他的韻文宣稱雕刻師再現了劇作家的相貌。
莎士比亞生前是否成功?
1592年,身為作家和演員,莎士比亞不小的名氣至少足以引來同行競爭者的妒忌批評——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在他的戲劇小冊子《小錢小聰明》(Groats-worth of Wit)中稱他為「雞鳴得瑟的暴發戶」和「甚麼都乾的強尼」。莎翁各個作品的創作年代很難確定,但有十一部劇本可能創作於1592年以前,包括《羅密歐與茱麗葉》、《理查三世》和《仲夏夜之夢》。他的劇本很成功:《亨利六世》第一幕首演門票收入是3英鎊16先令8便士,為當季最高。
1592年9月至1594年6月,倫敦各家劇場因瘟疫停業。在此期間,莎士比亞發表敘事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和《魯克麗絲受辱記》(The Rape of Lucrece)。
在十六世紀的最後十年,莎士比亞的事業蒸蒸日上。他加入多次在伊麗莎白女王御前演出的宮廷大臣劇團(Lord Chamberlain’s Men),並成為股東,也寫了更多劇本。他還發表了若干詩篇,並以手稿的形式傳播他的十四行詩集。憑藉這些成就,他在1597年買下斯特拉福第二大的宅子「新居」(New Place)。但風光背後也有不幸的遭遇:1596年,他十一歲大的兒子哈姆內特(Hamnet)早夭。
莎士比亞的戲劇在哪裏上演?
1599年,莎士比亞所在的宮廷大臣劇團入駐新建成的環球劇場。《凱撒大帝》是該劇場最早上演的戲劇之一。環球劇場的演出分為三季,有三段歇業期:演員到宮廷演出的聖誕節前後;演出無法連貫的大齋節前後;還有演員逃亡鄉下以躲避城市傳染病的夏季。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駕崩,繼任者詹姆士一世宣佈宮廷大臣劇團改名為國王劇團(King’s Men)。這位護主的駕臨是劇團的天大喜事,但莎士比亞絕非乖巧的御用文人,他的劇作繼續對王權和君主體制提出質疑。在詹姆士一世時期,即1604-08年間,他的創作基調更黑暗,包括業已成熟的悲劇《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和《馬克白》(Macbeth)。
1608年,國王劇團進駐第二家劇場——位於黑衣修士(Blackfriars)的一家室內燭光劇場。戲票價格高昂,觀眾也更精銳。劇場的燭光效果對《暴風雨》等後期劇作的氣氛可能有所影響。
1613年,環球劇場被燒毀,同年,莎士比亞退出倫敦戲劇界,還鄉至斯特拉特福。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與世長辭,下葬於聖三一教堂,五十二年前他曾在此受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