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

出版日期: 1925 文学时期: 浪漫主義時期 类型: 哥特文學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誕生的過程,和這部作品本身一樣具有傳奇色彩。1816年夏,一群既不光鮮也不體面的英國作家和知識份子在瑞士日內瓦別墅逗居:拜倫勳爵、他身懷六甲的前情人克萊爾·克萊爾蒙特(Clair Clairmont)、他的醫生約翰·波利多雷(John Polidori),還有瑪麗·戈德溫和珀西·雪萊(兩人在那年尾末才成婚)。因風雨肆虐出不得門,他們便以講鬼故事打發夜裏時光——其中的一篇就是後來的《科學怪人》。故事講述一名科學家用人類肢體拼湊出一個怪物(弗蘭肯斯坦是科學家的名字,不是怪物的名字)。雪萊編織的這場「白日夢」深刻地拷問了意識的本質和科學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無數恐怖電影和戲劇也在此作的啟迪下誕生——而這一切,都源自一位年方十八的少女之手。

瑪麗·雪萊

出生: 1797年8月30日 逝世: 1851年2月1日 职业: 小說家
了解该作家

誰是瑪麗·雪萊?

1797年生於倫敦,瑪麗·戈德溫的名字承襲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母親生下她十一天後就死了,這份紀念可謂悲傷。瑪麗成長的家庭環境,堪稱「不合傳統」:父親威廉是無政府主義哲學家,在另一場婚姻裏留下一個私生女,1801年再婚時一併給家庭帶來兩個孩子。雖然貧窮經常光顧他們的家,但來訪的朋友也不乏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作家蘭姆兄妹之輩。戈德溫在家中親自教導瑪麗,悉心給她最好的教育——當時的女性罕有如此造化。

瑪麗始終思想獨立(父親曾形容她「膽大包天、有點自命不凡、思想活躍」),1812年11月,15歲的她遇見珀西·比希·雪萊,儘管當時雪萊已婚,但兩人依然墜入愛河。1813年,他們私奔到歐洲大陸,身上幾乎沒半毛錢,一起過上「心懷天下、心懷詩歌」的生活——這是瑪麗後來的形容。她後來把這段日子的日記編成《法瑞德六週遊志》(History of a Six Weeks’ Tour of France, Switzerland and Germany,1817),也一直堅持記錄生活,直到人生將終。兩人曾暫返英倫,瑪麗在那裏先產下一名死於襁褓的女嬰,後生下兒子威廉,之後,他們在1816年5月再次啟程,來到日內瓦。

此部短片為英國天空廣播公司《英國恐怖故事》(Penny Dreadful)系列劇集的動畫宣傳片第一部,由導演Gergely Wootsch於動畫製作公司Beakus創作。

這部帶有暗黑色彩的短片受到原作《科學怪人》的啟發,由馬修·斯威特闡述小說的來龍去脈。《英國恐怖故事》系列劇集於天空電視台播出,約翰·洛根編劇,喬什·哈奈特、提摩西·道爾頓、伊娃·格林和比莉·派佩主演。

《科學怪人》的誕生

由於印尼火山大噴發的後續效應,1816年被稱為「無夏之年」,因為屋外風雨交加、暗無天日,日內瓦迪歐達蒂別墅裏的這群伙伴,常常枯坐在家,被迫點起蠟燭。就在某個這樣的長夏苦夜,拜倫提議大家比比講鬼故事。他和珀西都沒有說出多少花樣,約翰·波利多里倒寫出一則故事,後來出版為《吸血鬼》(The Vampyre),這部作品也給後來由伯蘭·史杜克(Bram Stoker)所寫的更為著名的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德古拉》(Dracula,1897)帶來一定的啟發。輪到瑪麗時,她描繪出一幅更加驚悚、想像力豐富得多的圖景:如果科學家用死屍肢體,拼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形?她後來形容:

我閉著眼睛,腦海裏浮現出清晰醒豁的形象。我看到一個面色蒼白、專攻邪術的學生跪在一具已組合好的人體旁邊;看到一個極端醜陋可怕的幽靈般的男人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少頃,在某種強大的機械作用下,只見這具人體不自然地、無精打采地動了動。他活了。[1]

從這段戲劇化的概要出發,瑪麗創作出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既有精緻的文筆,也有驚悚的可讀性。故事始於北極附近白雪皚皚的荒原,一名航海船長偶遇弗蘭肯斯坦博士,後者向他講述自己驚世的創造生命實驗,以及實驗品如何殺死一名男孩——那怪物後來哀嘆,這麼做只是因為他寂寞悲傷得發瘋。

瑪麗無疑受當時一些爭議話題的影響——關於科學能走多遠,還有所謂「流電」實驗(當時認為,電可能蘊藏創造生命的秘密)。瑞士風景也顯然有引人沉思的效力,給這部哥特風格顯著的小說注入陰鬱的氛圍。但小說真正的生命力來自強大的人文思想——想要嘲弄造物主、卻被釀成的後果嚇破膽的科學家;永遠無法被人類接納、注定被人類懼恨的悲劇式怪物。

《科學怪人》不僅是眾多同類作品的靈感源頭,也算有史以來最早的科學小說之一,還有數不清的譯本,堪稱那個時代第一流的華美作品。如今,關於人工智能的倫理和哲學爭論沸沸揚揚,這部小說更是合乎時宜。

喪夫後的人生

瑪麗和珀西最終在1816年12月成婚,並繼續在意大利遊覽,但二人生活很快戛然而止,1822年,珀西死於船難,他駕駛的小船被暴風雨傾覆。傷心欲絕的瑪麗決意給他們的獨子珀西最好的養育,並儘全力維護亡夫的詩名。她在1824年出版他的一卷詩集,後歷經千辛萬苦,在1839完成全集的編纂並出版。

同時她也繼續自己的寫作,借短篇小說《瑪蒂爾達》(Matilda)講述父親和女兒的不倫之愛,因擔心招致醜聞隱而不發(最終在1959年出版),但她依然憑其他作品贏得文學上的成功。她的小說《最後一個人》(The Last Man,1826)幾乎有著和《科學怪人》同樣大膽的主張,以二十一世紀為舞台,講述滅世大瘟疫後唯一倖存者的故事。

在文學評論、遊記、試驗性短篇小說之外,她還有廣泛的涉獵——《珀金·沃貝克的財富》(The Fortunes of Perkin Warbeck,1830)是一部講述十五世紀英格蘭政治鬥爭的小說,《洛多爾》(Lodore,1835)和《福克納》(Falkner,1837)探討維多利亞時代興起的階級體系所面對的阻力。作為一位不合傳統、聰穎過人的女性,為了在創作、經濟和性三方面保持獨立的生活,她從未再婚,對該主題必有很多深切的想法。

1851年,雪萊死於腦腫瘤,按其遺願與父母合葬。相比丈夫,她身後名望漸逝,而且諷刺的是,有很長一段時期,世人把《科學怪人》中的大段創作歸在珀西名下。直到近年,雪萊驚世的原創才華方得承認。

撰稿人:安德魯·迪克森(Andrew Dickson)

文章翻譯:黄毅翔

繁體校對:林靄廷

文章內容可通過「共享创意」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傳播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