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梅休的《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
出版日期: 1851 文学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类型: 調查新聞
《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London Labour and the London Poor)是一部生動的口頭記載,記錄了發生在十九世紀中期的倫敦生活。在引言中,編著者亨利·梅休(Henry Mayhew)寫道,「我應考慮把這座大都市的所有窮人分為三種階段,分別是願意工作、不能工作和不願工作。」於是,此書始於對工產階級的職業工人(如碼頭工人、工廠工人)的採訪,然後是街頭藝人和河上拾荒者(mudlark),最後是乞丐、妓女和扒手。全書共四卷,篇幅約兩百萬字,對倫敦勞動群體做了幾乎包含各方面、鉅細無遺的註腳。
亨利·梅休的《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
「一幅如此精彩,如此可怕……如此令人激動又令人驚駭的人類生活圖景」,[1]小說家、記者W.M.薩克雷(W.M. Thackeray)這樣描亨利‧梅休對維多利亞時代倫敦貧民生活的報導。在狄更斯創作《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和《荒涼山莊》(Bleak House)的年代,梅休發表文章並結集成《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一書。梅休的作品與狄更斯的小說同樣生動,同樣令人驚嘆。梅休並不是簡單地對倫敦貧民加以描述,而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語言發出自己的聲音直接與讀者對話,儘管這其中又經過了梅休這位中產階級記者之手加以編輯。他們呼之欲出,帶著自己的想法,活生生地展現給讀者。
這些報導選自他與倫敦貧民的訪談,地點包括在大街上、他的辦公室裡、貧民的家中、或者(隨著他的作品漸為人知)在專門安排的與數量眾多的貧困勞動者團體的會見之後進行。梅休使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使他的作品更生動:伴隨文字一起出現的是根據達蓋爾銀版相片(照相術的一種早期形式)而製成的版畫。梅休原本打算將倫敦所有的貧民都涵蓋在報導之中,事實證明這樣做工作量太大。因此,我們所見到的是他與倫敦貧困的街頭小販和拾荒者的訪談,另外還包含一冊其他撰稿人寫的關於倫敦的地下犯罪的文章。
倫敦街頭的叫賣者
梅休的訪談對像不管甚麼天氣都在街頭遊走叫賣,即使條件糟糕也得從事各種活計,卻收入無幾。其中一些行當我們今天都還熟悉:路邊咖啡攤主、街頭賣藝樂手、販賣從平底鍋到畫像、從鞋帶到雨傘等各種物品的攤主。有些人在街頭市場販賣,貧民在這裏購買他們星期日的晚飯;還有些人就只在城裏四處走動,販賣他們那寥寥可數的幾件存貨。在書中,我們可以遇到在街頭賣茶葉、老鼠藥、狗項圈和首飾、紙張和謠曲集的人。梅休採訪過一位假裝自己在賣「不雅」小冊子的男人,還有一位出售報導最新的「謀殺、情誘……爆炸、駭人的事故、(以及)決鬥」事件的印刷品。那些在街頭出售水果、肉類和蔬菜的人被稱為「果蔬小販」,梅休在《倫敦勞工與倫敦貧民》的開頭向我們講述關於倫敦勞工和貧民的一切。他們出售鰻魚、鮐魚、鯡魚、蘋果、橙、櫻桃、葡萄、核桃、蘿蔔、洋蔥和捲心菜。他們把自己的全部伎倆都告訴梅休,怎樣將壞掉的肉和蔬菜偽裝成新鮮的來賣:用水煮橙讓它看起來更大、更多汁;用士多啤梨葉來鋪滿整個籃子,把士多啤梨放在上面,讓顧客覺得買的整籃都是水果;他們還把爛魚藏在鮮魚中間來出售。
A penny a bunch – hurrah for free trade!
Here’s your turnips! Fine ‘ating apples
Who’ll buy a bonnet for fourpence?
Buy, buy, buy, buy, buy, – bu-u-uy!
一便士一捆啦——自由交易萬歲!
這是您要的蘿蔔!好吃的蘋果嘞。
誰要女帽,四便士一頂!
買,買,買,買,買,——買……嘍!
——梅休筆下街頭小販的叫賣聲
一些悲慘的行當
比較之下,「果蔬小販」的生活比破布揀拾者、骨骸揀拾工和雪茄頭揀拾者(他們在街頭搜尋垃圾出售)的生活相對容易些。另一些人為生計所迫,在走投無路時不得不去從事一些令人不宜人的行業,包括掘泥工(大多是老年婦女和兒童,他們在泰晤士河邊的泥水和下水道裏搜尋任何可以出售的物品)、街頭清潔工(清掃街上的泥土和糞便,以便衣著考究的富人過馬路時不會弄髒他們的衣服)和犬便揀拾者(揀拾狗糞便的人)。除此之外,梅休還讓我們聽到了煙囪清掃工、垃圾清潔工、街頭雜技師和妓女的呼聲。
早期調查性新聞報導
梅休的報導系列最初是為《紀事晨報》(Morning Chronicle)所寫的,梅休被該報章任命為「駐倫敦特派記者」,並受命提供「貧困產業工人」的「道德、智力、物質和身體」狀況描述。梅休獨樹一幟地將訪談和統計數據結合在一起,獲得了極大成功。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梅休離開《紀事晨報》後,他繼續每週發表小冊子,並隨後結集成書。
梅休的報導方式是將貧民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並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這吸引並震撼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大眾。突然之間,一個就存在於他們身邊的、陌生的新世界展現在他們眼前。梅休也因此在調查性新聞報導的發展中飾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受到了十九世紀城市小說的影響,梅休的許多採訪對象看起來都像是狄更斯筆下的人物。在梅休的採訪對象中有一個在街頭叫賣的男孩,從他的故事裏我們聽到了《荒涼山莊》中那個目不識丁、不諳世事的街頭清潔工小喬(Little Jo)的迴音:「不懂人死了之後會是那樣,只是知道是給人埋了……聽說過在另一個世界;在那頭,他要是能活得好一點的話,也就沒甚麼了,因為這頭也經常奇奇怪怪的。」(第五十六章)
撰稿人:瑪麗·L·香農(Mary L Shannon)教授是羅漢普頓大學英語文學與創意寫作學院的英語文學講師。她對十九世紀的文學、新聞業、戲劇和視覺文化之間的聯繫,以及倫敦的文化地理學很感興趣。她的第一本書《狄更斯,雷諾斯和梅休的威靈頓街道:維多利亞街道的印刷文化》(Dickens, Reynolds and Mayhew on Wellington Street: The Print Culture of a Victorian Street)獲得了2016年羅伯特和維尼塔·科爾比學者圖書獎。
文章翻譯:侯志勇
文章內容可通過「創作共享」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License)使用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