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貝》

出版日期: 1839 文学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类型: 維多利亞文學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最早以月刊連載的形式發表,刊登於1838年3月至1839年9月。主角尼古拉斯的坎坷人生始於多特男童寄宿學校(Dotheboys Hall),這片噩夢般的領地由殘忍冷酷的校長瓦克福德·士括爾斯(Wackford Squeers)統治,他也是狄更斯筆下最偉大的怪誕創作之一。狄更斯有心藉此揭露約克郡寄宿學校的邪惡和恐怖,家長們常常會把不願養育的孩子扔到這些寄宿學校。那裏惡劣的衛生狀況、學生的非人待遇,是當時臭名昭著的新聞來源。

查爾斯·狄更斯

出生: 1812年2月7日 逝世: 1870年6月9日 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职业: 小說家
了解该作家

《尼古拉斯·尼克貝》是關於甚麼?

這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講述尼古拉斯的父親尼克貝去世後,家庭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尼古拉斯、他的媽媽還有妹妹,不得不投靠性情殘暴可鄙的叔叔拉爾夫·尼克貝(Ralph Nickleby)。

拉爾夫被尼古拉斯的叛逆惹怒,打發他去多特男童寄宿學校當助教。那是一所由邪惡校長瓦克福德·士括爾斯經營的約克郡學校。在這片殘酷之地,男童遭受的虐待、尤其是單純脆弱的司麥科(Smike)的境遇,使尼古拉斯大為驚駭。尼古拉斯和司麥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了士括爾斯好一頓鞭子,隨即逃離學校,和一群流浪演員成為同伴。

此時,倫敦的叔叔拉爾夫正打算把侄女送入馬爾伯里·霍克(Mulberry Hawk)爵士的魔掌。尼古拉斯聽到消息,趕回倫敦解救妹妹,並給妹妹和媽媽安頓了住處。司麥科死於肺病,這時他的身世才真相大白——原來他是拉爾夫·尼克貝的兒子。叔叔不能忍受如此奇恥大辱,上吊自殺。公道得昭,尼克貝一家也最終迎來平靜的生活。

《尼古拉斯·尼克貝》第十五章選段;朗讀者:大衛·霍洛維奇. Naxos Audiobooks.

這份手稿揭示的是?

和其他作家的手跡一樣,修改痕跡是《尼古拉斯·尼克貝》的作者真跡中最有意思的部份,從中可以看出他創作的過程。

此頁來自第十五章開篇,以多特男童寄宿學校野蠻校長的女兒范妮·士括爾斯(Fanny Squeers)寫的信函為開始。她誇張地向尼古拉的叔叔講述自己的父親被「蛭兒」(nevew)痛打的始末。這封信中充滿此類拼寫錯誤和語法錯誤,所以,狄更斯對這部作品的某些「校正」其實是「校歪」了!

例如,范妮寫道,尼古拉斯「尚未被保安逮獲,估計就已盛上驛站馬車」,狄更斯起先用了正確的語法“to have been taken up…”,為貼合范妮的角色特徵才改成“took”。但把「警官」(officers)換成「保安」(constables)的原因則不得而知。[1]

鮑斯學堂和約克郡學校

《尼古拉斯·尼克貝》的手稿本中夾著兩封很有故事的信函。

這兩封信和小說很有淵源,它們來自位於約克郡的鮑斯學堂(Bowes Academy),寫於1825-26年,收信人是喬治·布魯克斯(George Brooks)的家長,其中一封來自布魯克斯本人,另一封來自校長威廉·肖(William Shaw)。布魯克斯在信中寫道,他「很開心,很舒服」,不用看醫生;然而僅僅三個月後,悲劇發生了,肖的信中傳來布魯克斯健康惡化、即將喪命的噩耗。有關布魯克斯的疾病和死亡的真相依然成謎。

1823年,肖受到因毆打和疏失導致兩名學生失明的指控。狄更斯在1838年走訪該校,發覺情形幾乎沒有改善,便以威廉·肖為原型塑造了士括爾斯這一個遭人唾棄的形象。

1838年1月30日,狄更斯和他的插畫家、化名「費茲」(Phiz)的哈布洛特·布朗(Hablot Browne)一同啟程,經兩天的馬車之旅來到約克郡,調查廉價寄宿學校長年以來的醜聞。童年時,狄更斯就對這類學校有所耳聞,現在則思考著把它們化作新小說創作主題的可能性。在寫給妻子凱瑟琳的信中,他對這趟行程作了生動的記述。

狄更斯在信中描述的很多細節後來成為《尼古拉斯·尼克貝》中的場景至角色的構思。他和布朗就像小說裏的兩名過客,在格蘭瑟姆的喬治旅店度過第一晚,狄更斯稱「我有生從未住過這等上好客棧」。約克郡的女教師給某個學生捎去一封其父親寄來的信,信中父親教育孩子不許拒吃水煮肉,這段見聞啟發狄更斯創造了小說中那可悲又有趣的讀信一幕——莫布斯的繼母「聽聞他不肯吃肥肉,旋即臥床不起」。此外,駟馬大車裏「最甜美」的侍女成為了在小說中「吹毛求疵」的女乘客,大聲抱怨自己的馬車尚未出現。

大雪,嚴寒,愈發荒蕪、冷若冰霜的景色,格雷塔橋破敗至極的客店,都奠定了小說初始幾章的冷峻風格。對讀者來說,主要差別在於狄更斯很快就坐到「爐火邊……享用熱氣騰騰的晚餐和溫香葡萄酒」,可尼古拉斯卻只能繼續面對多特男童寄宿學校裏的陰慘和荒涼。

分章連載

1837年11月,就在處子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發表一年後,查爾斯·狄更斯和出版商查普曼與霍爾(Chapman and Hall)簽下一紙協議,要創作一部「有相似的角色,內容和廣度都不亞於前作」的新小說。1838年3月至1839年9月,《尼古拉斯·尼克貝》按部就班地分二十月次發表,每章回售價1先令,最後一章賣2先令。

連載是早已有之的發表方式,對出版商來說,好處是可以把成本稀釋到一段較長的時期,對讀者來說,好處則是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買到配圖精美、質量上乘的小說。作者也不乏得利,在創作期間享有固定收入。創作《尼古拉斯·尼克貝》期間,狄更斯每一期可得一百五十英鎊的潤筆。這種出版方式漸漸變得重要,在十九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尤為流行,被很多最一流、最暢銷的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採用,包括薩克萊(Thackeray)和特洛勒普(Trollope) 。

連載可不斷發佈新篇,還可與讀者建立密切的關係,讓狄更斯樂在其中。他有九部小說是以這種形式問世的:《匹克威克外傳》、《尼古拉斯·尼克貝》、《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荒涼山莊》(Bleak House)、《小杜麗》(Little Dorrit)、《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和《德魯德疑案》(Edwin Drood)。因為這種模式實在太成功了,《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和《孤雛淚》(Oliver Twist在出版幾年後還重新連載了一次;《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和《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則是一邊每月連載,一邊在週刊上刊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