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的《孤雛淚》

出版日期: 1839 文学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类型: 維多利亞文學

《孤雛淚》(Oliver Twist)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第二部小說,講述一個孤兒如何憑著自己的好心腸和好胃口,從十九世紀倫敦城充滿犯罪與貧窮的地下世界脫身。這部小說恰到好處地融合懸疑、驚奇、煽情和幽默元素,刻畫出一幅城市弱勢群體被社會拋棄的景象。

查爾斯·狄更斯

出生: 1812年2月7日 逝世: 1870年6月9日 时期: 維多利亞時期 职业: 小說家
了解该作家

〈教區男孩的進步〉

故事圍繞孤兒奧利佛·退斯特(Oliver Twist)展開,他的人生從濟貧院開始。某一天,他因要求添粥引來董事會的驚駭,被送去給人當學徒,設法逃脫後卻誤入了扒竊團伙,被老謀深算的費金(Fagin,因此人物之故,現在該詞有「教唆犯」之意)操控。《孤雛淚》的副標題是〈教區男孩的進步〉(The Parish Boy’s Progress),小說傳達了對於貧困的消極影響和濟貧體制的缺陷的憂慮。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把犯罪寫得刺激又美妙的「新門」(Newgate)式小說相當盛行,和此文風唱反調也是作者的一大動機。

《孤雛淚》問世後有很多舞台和銀幕改編,如音樂劇《奧利佛! 》(Oliver!)和贏得多項格萊美獎項的1968年版本電影。但比起眾多舞台和銀幕改編版本,小說要淒涼、黑暗得多。和荷里活影片的結局不同,在小說裏,費金被絞死,奧利佛同父異母的哥哥竊取他的財產,最後死在牢裏,賽克斯先殺死南希,後自己慘死,小扒手道奇被流放到澳大利亞。

看過狄更斯輕鬆愉快的喜劇處子作《匹克威克外傳》後,很多讀者對這部小說的沉鬱驚詫不已。隨著年齡的增長,狄更斯愈發把自己看作嚴肅作家,心懷為窮人和弱者討公道的使命感。1852年,他向某評論家表示,「懇求勿要……以為我的寫作一貫止於逗笑、一貫毫無目的」。

查爾斯·狄更斯動筆寫《孤雛淚》時只有二十五歲。當時,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邀請這位年輕作家為他主編一份新創立的月刊《本特里雜誌》(Bentley’s Miscellany),從1837年2月,即雜誌第二期開始,《孤雛淚》以連載形式登場。當時,狄更斯還在寫另外兩部小說,忙於成立家庭、編輯雜誌,可這第二部小說依然寫得飛快。

新濟貧法

狄更斯對《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嚴厲苛刻的規定深感不安。此法案廣受批評,它旨在建立中央化管理的濟貧院體係以節約濟貧成本。在這種體系下,人們必須幹苦活來換取像是衣食的救濟;男女要分住不同院區,一家人被活生生拆散;一旦入院就不准離開。救濟院條件惡劣,只有真正走投無路才會到那裏尋求庇護。

狄更斯能在其小說中做出如此入木三分的回應,是得益於個人經驗和觀察。狄更斯的父親因債務而被關進監獄後,十二歲的狄更斯經歷了受盡侮辱的一年,在一家工廠給黑色玻璃瓶貼標籤。這樣的經歷對狄更斯的影響深久,並反映在了他的多部小說中。

倫敦

1815年,查爾斯·狄更斯和家人從英格蘭南方港口朴茨茅斯搬到倫敦布盧姆茨伯里的諾福克街10號——倫敦這座城市是他後來創作的靈感之源。這張日期不詳的照片保存著諾福克街(現為克利夫蘭街)的舊時景象。1815-17年間的幼年狄更斯,還有1829年以後的少年狄更斯都在此地生活。照片下的簡介中提到狄更斯一家搬出「浩克街」(Hawke Street),暗示了他父親無力承擔租金,且債務愈發沉重。到二十一歲時,狄更斯已住過至少十七處地方。

諾福克街混雜著住宅和商舖,和平常的城市街道沒有區別。但歷史學家露絲·理查德森(Ruth Richardson)最近發現,這個地方與狄更斯的作品有著重要的關聯。一家建於1775年的大型濟貧院距離狄更斯家只有九個門號,很可能是《孤雛淚》中濟貧院的原型。

雅各島

在《本特利雜誌》連載後的第十三年,《孤雛淚》的廉價版問世。此前,市政官彼得·勞里爵士(Sir Peter Laurie)聲稱,賽克斯喪命的荒涼衰敗之地——雅各島根本不存在,只是狄更斯的臆造。借新版序言的機會,狄更斯回應了這一說法。實際上,該地以沉淪的倫敦伯蒙德賽(Bermondsey)貧民窟為原型,真實得令人髮指。1849年,伯蒙德賽爆發霍亂,三個月內,僅倫敦就病死了上萬人。「和當年一樣,我現在依然十分確定,」狄更斯寫道,「不給在英格蘭的窮人像樣的住處,就不可能改善他們的處境」。

音頻節選自《孤雛淚》第五十章回,正介紹著雅各島。朗讀者:喬納森·基布爾。音頻由 Naxos Audiobooks 提供。

對於現實中的雅各島的慘況,狄更斯並非唯一呼籲公眾關注的人。1849年9月,亨利·梅休(Henry Mayhew)為《紀事晨報》(The Morning Chronicle)撰文,詳述他親訪伯蒙德賽見到的駭人景象。

霍亂的爆發使本就惡劣的生存環境嚴重惡化,梅休形容那片區域「比周圍那怕最污穢、最下等的地方都要落後一百年」,是「臭不可聞的陰溝」,那裏的「空氣聞起來和墓地裏的一模一樣」。根據梅休的報導,雅各島居民喝的水來自屎尿、動物腐屍和工廠垃圾的堆積池——傳染病肆虐是必然的結果。

按梅休的提議,晨報主編對英格蘭和威爾士勞動階層的生活狀況展開調查。在同年餘下的每一天,及次年將近全年的每一天,該報都會刊登一篇相關文章。這些舉措令公眾對公共衛生事業大大提高了重視。

狄更斯和克魯克香克

狄更斯在《孤雛淚》中創作出若干他筆下最經典的場景,而這些場景已和喬治·克魯克香克(George Cruikshank)的插畫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喬治·克魯克香克(1792-1878),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躋身英國最有名的諷刺畫家之列。他的作品主題包括政客、反奴運動、皇族和日常生活。同時他也為小說配畫,《孤雛淚》的配圖就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克魯克香克為每一章連載作一張黑白畫。像《奧利弗要添粥》和《罪惡巢穴裏的費金》這樣的作品,堪與他一生中最精緻的作品同列。評論家甚至認為,這些插畫對所屬章回的刻畫之功與狄更斯自己的文字不相上下。

 

返回顶部